□ 本报记者 周丽婷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每次看见刘世昌、王秀情老人手牵着手,相伴而行,都像看到一幅淡雅幽香的水墨画。而坐下来与二老聊天,他说一言,她补一语,默契得就像双簧戏,日子在二位老人清晰地讲述中荡漾起“朵朵浪花”。
刘世昌与王秀情老人已携手走过了60余年。说起自己的家庭,刘世昌认真里又有着几分幽默:“我们这个家老伴儿吃苦最多,奉献最大。别人家妇女顶起半边天,我们家她顶起了整个天。”
19岁时两人结婚,刘世昌在保定市工作,王秀情守在农村的家里,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她除了参加农业劳动,还几十年如一日奉养公婆,教养3个儿女。困难年代,自己不穿不吃也要让公婆、儿女们吃饱穿好。她知道没文化的苦,就苦心教育儿女好好学习,长大成材为国家出力。
20世纪70年代末,老两口结束两地分居,王秀情把80岁的婆婆带到保定同住。婆婆生病直至病危的那两年,她每天24小时陪伴,每天给老人翻身擦洗,从不嫌脏怕累,一天都不让别人替换,她说:“你们不会弄,我知道老人的习惯。”直到老人去世,她没休息过一天。
王秀情的孝敬慈爱,被儿女尤其是儿媳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两个儿媳对她比亲娘还亲。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已经把孝老爱亲的家风传承下来。
2004年,刘世昌的大儿子退伍,部队给了安家费,儿子想把钱存起来以备急需,媳妇却说:“爹娘辛苦大半辈子,应该叫二老住舒服点。”细心的儿媳考虑到老人年纪渐长,不能住高层,于是她跑遍保定市,用一个月时间,终于找到一处160平方米的二楼,有双气的房子,请公婆迁入居住。
2009年的冬季,王秀情罹患再生障碍性贫血,每天需要输血。大量的医药费面前,儿子儿媳心照不宣,“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娘的病治好”。大儿子把才买一年的新车以5万元的低价卖了;二儿子把养家糊口的出租车卖了。
王秀情住院80天,二儿子日夜守了60天。医院连发三次病危通知书,在最危险的关口,二儿子提出把自己的血小板输给母亲。
提起那段日子,王秀情哽咽难语,“我怕拖累孩子们,说不治了,可他们兄妹几个都争着出钱给我看病,来照顾我,孩子们孝顺懂事……”
如今,两位老人身体康健,一个在家里做家务,一个在社会忙公益。2008年刘世昌老人带头组建了“为老服务团”,为老人讲保健知识80余场。2013年又组建了老年爱心互助队,义卖十几万自己的国画作品捐赠灾区及贫困失学、残疾儿童和困难老人。
一个甲子的岁月,他们从青梅竹马到满头华发,从儿女绕膝到四世同堂,老两口言传身教,子女耳濡目染,几十年的家庭文化凝聚起来,并不断传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他们的家庭多年来就是保定市的“模范家庭样本”,今年又荣获全国“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