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史玉根
朱书明和李令琴夫妇,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河渠村村民,经营种植业十多年,2013年注册成立家庭农场,种植规模1300亩。近日,记者前往平山县采访了这对夫妇,听他们讲述自己经营农业和家庭农场的酸甜苦辣。
甜:辛苦付出有回报
今年50岁的朱书明看上去像一个老农,脸膛黝黑,头发已经谢顶,穿着一套松松垮垮的深色旧衣和一双沾满了泥土的皮鞋,举止和谈吐却透出几分儒雅。他的妻子李令琴衣着朴素,话语不多却很亲和。
夫妇俩住在平山县三汲乡河渠村一套普通农家院里,房子是上世纪90年代建的。朱书明说,他们家在村里还有一套新房子,正在装修。他们的儿女都已成家,李令琴在家帮儿女照料出生不久的孙儿,朱书明每天都要出门料理农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朱书明和李令琴夫妇先后办过绢花厂、服装店和缝纫班,但都不太成功。90年代末,他们退出工商业,回到村里专心种地。那时,他们才30多岁。“我和老伴都很实在,不适合在生意场上混。”朱书明笑着对记者说。
刚回村那些年,他们并没有种太多的地,但非常辛苦。农忙时节,两口子起早贪黑,在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中午不回家,啃几块烙饼充饥,下午接着干,太累了就在田边的窝棚里躺上一会儿。因为父母回家很晚,两个年幼的孩子经常在家饿肚子……说起创业的艰辛,李令琴流下了眼泪。
之后,两口子再也没有离开过土地。近些年,村里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力放下锄头,到附近的工厂上班,夫妻俩却“逆流而行”,大批租赁耕地,注册了宝丰家庭农场。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种植技术的提高,农场的收益逐年上升。2014年,他们家种植的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创下了40余万元的利润。据朱书明说,去年,他们还被石家庄市农委评为优秀家庭农场,获得了5万元的奖励。
“种地虽然很辛苦,但看到庄稼长得好,心里也很甜蜜,而且土地很实在,你只要不糊弄它,它也就不会亏待你,让人觉得踏实,晚上能睡上安稳觉。”朱书明感慨地对记者说。
苦:市场风险难预测
初夏时节,黄壁庄水库西北端、滹沱河右岸的田野里麦浪起伏,生机盎然。朱书明家的耕地紧邻滹沱河,一块种植了小麦,另一块刚刚被翻耕,一台播种机正在地里播种玉米。朱书明告诉记者,前几年,他以每亩150元至350元不等的租金价格,在这里租种了1000多亩耕地,连成了一大片。
耕地租金增加了经营成本,要想赚钱,还得提高耕地的产出率。朱书明说,这些年他们一直与当地农资、农技人员密切合作,探索科学种植方法,比如,选用高产优质品种,实施间种、套种等等。“现在我的麦田里就种了甜玉米,等小麦收割之后,玉米也长起来了,秋天玉米成熟,我们又种上白萝卜,当年冬天就可以上市。这样,一年就有三季收获。”
虽然耕地收成提高了,但经营风险依然存在。朱书明告诉记者,2013年白萝卜价格不错又好销,去年他们扩种了300亩,但因为外地产品大量进入,当年冬天白萝卜的价格持续下跌。他们只销出了少部分,剩下的白萝卜全部埋在地里储存,希望来年价格回升。可是,到了今年3月,白萝卜市场仍然低迷,他们只好半卖半送,甚至白送给福利机构。
“还是有好多白萝卜没能送出去,烂在了地里。损失很大,光买种子就花了七八万元。”朱书明说,白萝卜亏损的教训告诉他,以后必须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市场的行情和走势,不能盲目种植。
辣:管理不容易租金不稳定
这天,朱书明在河滩地里转了整整一个上午。
他雇用了十多名临时工给他家的耕地播种、浇水、修桥,但他巡视后发现,播下的种子很多地方覆土不实,负责修桥的几个人坐在那里聊天,浇水工因为取水不方便,已经打道回府。朱书明跑来跑去,责令驾驶播种机的司机马上返工、劝说修桥的人赶快干起来、打电话叫浇水工立即返回……
“这些人,你不盯着,他们就磨洋工。”朱书明苦笑着说:“我现在身体还好,还跑得动,可以多盯一盯,以后就不好说了,再想办法吧。”
其实,雇工管理并不是让朱书明最头痛的事,他更担心的是土地流转不稳定。前年就发生过流转户要求增加土地租金的纠纷,他好说歹说才算把事情摆平。“现在耕地租金被一些工商资本和搞项目的人抬高了,一些农户也有红眼病,看到种植户赚了钱就想提高租金。”朱书明说,他希望耕地的租金能够保持合理、稳定的价位。
从河滩地回到河渠村已经是午后一点多钟。记者在朱书明的书房兼卧室看到,墙壁上挂着一条横幅:“变则通、和为贵、亏是福、忍则安”,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给自己写的“警言”。他从小喜欢书法,晚上和农闲时就在家里看看书、写写毛笔字。他们的儿子帮着搞销售,两口子比以前轻松了许多。
“我和老伴都喜欢田园生活,也喜欢种地,再难也会坚持,如果身体允许,我会干到70岁。”朱书明告诉记者,他们正计划办一个农家庄园,让城里人到庄园来互动,品尝绿色食品,体验乡村生活,切磋书法、文学……“这是我们的梦想,但相信很快就能实现。”朱书明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