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央及有关部委出台的多个相关文件,均把“因地制宜”作为推进农村改厕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 《“十四五”规划建议》)重申这一原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史玉根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各级地方政府在今后五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开展农村厕所改造等工作指明了方向。
厕所设施简陋、粪污处理不卫生,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近年来,中央加快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把农村改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之中,提出“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十四五”规划建议》再次把农村改厕列入五年规划,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村改厕工作的高度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农村改厕工作的指导,《“十四五”规划建议》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表述略有不同。后者是在“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部分之“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一节里提到农村改厕,明确要求“统筹”;而《“十四五”规划建议》则是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推进乡村振兴”部分之“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一节提到农村改厕,特别强调“因地制宜”。
相比之下,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实施农村改厕的目标侧重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则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环境相比,人居环境增加了人文社会因素,与居民生活更加紧密相关。经过多年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已有很大改善,但人居环境仍有提升空间。从微观层面上说,农村改厕和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直接关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实施农村改厕,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应是今后五年一项更紧迫也更有可为的民生工程。
与《“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统筹”农村改水改厕等相比,《“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等,指向更进一层,要求更具体,即各级政府除“通盘筹划”农村改厕和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之外,还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相关办法和措施。事实上,近几年,中央及有关部委出台的多个相关文件,均把“因地制宜”作为推进农村改厕的一条重要原则,《“十四五”规划建议》重申这一原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全国农村厕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超过60%,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85%。但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改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在北方个别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好,就要求村民将旱厕改为水冲式厕所,结果厕所建好了,却没有足够的水来冲洗,使用很不方便;有的地方甚至把水冲式厕所建在室外,保温效果不好,到了冬天,水箱里的水结冰,无法冲洗,厕所形同摆设。在南方个别地方,由于下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系统等配套设施没有完善,村民家的水冲式厕所乱排、漫排,导致二次污染。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明显,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同一地区的农户家庭收入、成员构成也有不同,某些地方政府统一要求农户改用水冲式厕所,既没有通盘筹划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也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办事原则。这样做不但不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还可能损害已有改善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事实上,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已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辽宁省铁岭县针对当地用水不便、冬天寒冷的特点,推广一种名为“双坑交替式旱厕”的卫生厕所,无须冲洗,夏天无异味,冬天也不结冰。当地农户对这种无害化卫生厕所非常满意。河北省冀州市岳良村改厕,选择的是“真空厕所”。这种厕所一次冲洗仅需半升水,远低于普通水冲式厕所的耗水量,改厕户使用方便,也愿意使用。
厕所虽小,却是重大民生工程。《“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并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等作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意义重大。地方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农村改厕的经验和教训,做到科学决策,把民生工程办好、办扎实,力争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