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王蓓
接到报警,立刻出警。边调解,边查看被家暴方伤情。拍照,撰写出警记录。临走前清楚告知双方:家暴犯法,绝不是家务事,严重者可判刑;对方若再施暴,可申请反家庭暴力告诫书,如有必要,可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所有出警记录、照片、均可作为离婚时的证据,如果需要,可以请法院申请调取。
这套完整的流程,对安徽来安县城北派出所所长袁先进来说,再熟悉不过。“家庭矛盾,尤其是家庭暴力,一旦升级,极容易引发恶性案件,必须防患于未然”,有着20年从警经验的袁先进有着清醒的认识,“城北所所有的民警在遇到这类案件时,都会一样处置。出警并不意味着结束,我们还会联动镇妇联、司法所的同志一起回访,进行必要的调解,争取将矛盾纠纷遏制在萌芽。”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在来安采访时了解到,这位“把家庭暴力案件当成大事来抓”的袁所,还有另外一个头衔:“安姐”。
安姐,是来安县妇联近年来打造的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品牌。“不分男女,只要他在婚姻家庭矛盾调解、家庭关系调适、维护家庭和美方面发挥作用,都是我们的‘安姐’。”县妇联主席陆传梅认为,“维权妇儿权益,反对家庭暴力,守护家庭和美,不光要女性知晓,也需要男性参与。”
在来安,“安姐”队伍已有1800多人,人员构成包罗万象。
1517名各级妇联执委,将“安姐”的“根”扎进了乡镇、社区。此外,还有200多名退休老党员、律师、法官、心理咨询师、热心调解的巾帼志愿者。“这支庞大的队伍,以爱心、热心、耐心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著称,也让‘安姐’成为百姓记得住、叫得响、信得过的妇儿维权品牌。”陆传梅说。
在来安县妇联“安姐工作中心”,面容柔和的戴青松常年“坐镇”这里,接待来信、来电、来访。
“安姐”戴青松是县妇联退休干部,一说起妇儿维权工作就停不下来。“回来发挥余热。妇女姐妹把妇联当‘娘家’,有了难事、烦心事,愿意跟我们说,咱们就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尽心尽力解答,我们解决不了的,就协调专业‘外援’帮忙。”
35岁的社区民警马学丽,既是“安姐”,也是“安姐工作中心”的“外援”之一。2007年从警,在基层社区一待就是13年。
“进村入户是工作常态,婆媳矛盾、财产纠纷、家庭暴力……各种与家庭有关的矛盾问题三天两头就会遇到。遇到就处理,肯定不能拿警察的身份压人,要以理服人。”外向活泼、妙语连珠的马学丽,凭借一身正气和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常常能让矛盾双方,在一番情理交融的“劝解”之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偃旗息鼓。
县法院民庭法官余世予,也是拥有丰富法律专业知识的“安姐”。
民庭处理的案件多与婚姻家庭相关,“离婚、赡养、抚养、扶养、继承,还有出嫁女的土地权益保护,一个案子解决不了,家庭都难以安稳。”余世予告诉记者,民庭尤其是婚姻家庭合议庭的法官们,都有“望闻问切”的本事,日常的小纠纷、小矛盾引发的案子能调解的尽量调解,争取让当事各方不至于“对簿公堂”。即便立案,“调解”也贯穿始终,尽可能让各方达成谅解,做到案结事了。
去年“三八”妇女节,在县妇联举办的公演活动中,余世予和同事根据办理过的出嫁女土地维权案例,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舞台剧,“宣传效果可比咱们干讲法律条文好百倍”,余世予兴奋地说。
采访中,陆传梅强调,公检法司联动,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等都是“安姐”的中坚力量,也是各级妇联在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处中的“靠山”。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仅县妇联“安姐”工作中心和遍布12个乡镇的“安姐”工作站,已组织开展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896次,处理解决问题200余件,调处率100%。各级“安姐”队伍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密切配合,1~11月共出具反家庭暴力告诫书50份,人身安全保护令1例。
陆传梅告诉记者,这几年,县妇联也以“安”为纲,依托“安姐”工作中心阵地,成立起“安姐”志愿服务队,建立了四项机制,即“1134”反家暴联动工作机制、关爱服务机制、三级发现报告机制、舆情应对机制;搭建起三大平台,即包括110指挥中心、县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妇女儿童老人合议庭、诉调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反家暴庇护中心在内的县级“总控”平台。包括妇儿维权站、综治中心、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在内的镇级“分控平台”。包括妇儿维权站、综治中心、“安姐”工作站在内的村级调解平台。
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颗真心,耐心听、细心指导,“安姐”坚定守护每一位来访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让来者皆安,护家庭和美,也是对来安最好的诠释。”陆传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