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萌
今年是杨善洲去世10周年,这位改革开放之初的云南保山地委书记,始终保持平民本色,戴草帽、穿草鞋,被当地群众称为“草帽书记”。他励精图治把原来缺粮的保山变成“滇西粮仓”。退休后,他回到家乡施甸县义务植树,艰苦创业20余年,让7.2万亩昔日山秃水枯的大亮山重披绿装……对子孙们来说,杨善洲对他们说过的每句话,都是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严苛背后的深爱
杨善洲和妻子张玉珍婚后育有三个女儿,他一直教育孩子们:“别人的东西,即使是一分钱的也不能要。”
三女儿杨惠琴小时候,一天,遇到一位在甘蔗基地工作的阿姨,这位阿姨给了她3根甘蔗。那时的孩子,能吃到甘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当她拿着甘蔗兴冲冲跑回家时,父亲问:“这是哪儿来的?”“是农场的阿姨给的。”父亲听后脸一沉,说:“赶快送回去。早跟你们说过,不能要别人的东西,即使是一分钱的也不能要。”小惠琴只好含着眼泪把甘蔗送了回去。
杨善洲对家人要求严格、近乎苛刻,在他的遗物中有一张锁在抽屉里已经发黄的“农转非”表格。在他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按当时的政策,杨善洲的母亲、妻子和女儿都可以办理“农转非”。工作人员填好申请表后给他,他却把申请表锁进抽屉……一个地委书记的母亲、妻子和孩子在老家当农民。
当民办代课教师的二女儿杨惠兰希望自己事业有新的发展,正好公安部门公开招考警员,就报了名,还特意给父亲打了电话,心想父亲一定会跟有关部门打招呼的。可是录取名单出来却没有她,原来父亲根本没打招呼。
杨善洲表面上对家人的严,其实饱含着对家人的爱。他就是要让孩子们培养起自强、自律、自净的人格,练就真本事才不惧人生坎坷,不占公家便宜才能平安无虞。二女儿说:“父亲生前对我们非常‘严苛’,现在想来,他不过是坚持了基本的做人做官的道理,并用这些道理教育、影响、感化我们,其中饱含着父亲对家人最深沉的爱。”
孩子结婚不请客不收礼
女儿们成家,杨善洲要求三个女儿从简办事,不请客、不收礼。
1968年,大女儿杨惠菊结婚,杨善洲寄回30元钱,嘱咐妻子不准请客,不准收礼。二女儿结婚,杨善洲没给一分钱。一年后,女儿生了孩子,边工作,边哺育孩子。一次,杨善洲来看女儿,当他看到用纸箱装外孙的尿布时,掏出100元递给女儿说:“拿去找木匠做个箱柜,把孩子的东西装好。”
1993年,三女儿结婚,尽管时代不同了,但父亲仍叮嘱她婚礼从简。那天,杨善洲穿一身干净的中山装参加了婚礼,他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眼里是藏不住的喜悦。
想要的东西要自己创造
“爸爸,如果你把我们全家转入城市户口,不需要你帮我们找工作,我们可以自己去考工。你总是拿大道理、大政策来压人……”这是惠兰早年写给父亲的信。当时她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在父亲要求下回老家务农,伤心之时抱怨父亲。
杨善洲看后很难过,他说:“我要让他们知道杨善洲永远是个农民,我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我要让他们学会自力更生,不要把我当作一棵遮阴的大树……学会走好自己的路,才是长久之计!”
“父亲在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出差下乡时从来都不让我们搭顺风车,每次放假我从保山回家,都是父亲买好车票让我搭乘公共汽车。”惠兰说。公车不私用这个规矩在杨善洲上山植树造林的20年间都一直坚持。
1994年,小女儿即将分娩,她爱人杨江勇说:“爸,惠琴快生了,我妈要来看看,她年纪大走路不利索,能不能请林场的车去接一下?”杨善洲说:“行,你和驾驶员去接。”回来后,杨善洲掏出376元交给驾驶员,说是跑这趟车的油费、过路费,拿回去交给财务人员。
“90后”杨宸宇皓是杨惠琴的孩子。两年前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后,自主创业,在保山开了一家店,生意不错。“外公生前就鼓励我们,你想要的东西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坚持下去,做到最好。”
转眼,杨善洲去世已10周年,子孙们常来大亮山林场缅怀他。“阿公,我们来看您了。你放心,我会带领陡坡村的全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一定不会给你丢脸。”杨善洲的外孙杨福李现任姚关镇陡坡村党总支书记,他表示,要沿着祖辈的足迹,服务好人民群众。
杨惠兰说:“父亲用自己的言行给我们留下了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杨善洲用心灵之光照亮了后人,也让风清气正的良好家风永续传承。
(资料来源:《女儿追忆父亲杨善洲》《杨善洲的家风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