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王蓓
从2017年8月起,安徽合肥市蜀山区鸡鸣村副主任瞿贤宝,每天的步数从几千步陡涨至2万多步,风雨无阻,日日如此。
刚开始,老友们见面总打趣:“老瞿锻炼真有毅力!”瞿贤宝总是笑笑,不说话。时间长了,周围人都知道了这暴涨的步数源于他的新头衔——“村级河长”。
今年10月,水利部、全国妇联等几部门共同表彰全国“十大最美河湖卫士”,瞿贤宝成为安徽唯一获此殊荣的“河长”。3年多时间,1000多个小时,老瞿徒步走过的“巡河路”长达7000多公里,发现解决偷倒建筑垃圾、圩堤种菜、违规垂钓等各类问题100多个,化解险情1次。
面对媒体,46岁的瞿贤宝一如既往朴实低调:“我们鸡鸣村守护着合肥的‘大水缸’董铺水库,还有合肥人的‘母亲河’南淝河,必须尽心尽力。”
河长治,水长青。生态长稳,则国长宁。在合肥,像瞿贤宝这样的“河湖卫士”有4185名。
为守护河湖生态健康,为居民打造宜居环境,2017年,合肥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聚焦河湖治理,坚持“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治源先建制”的治水方略,明确河长制主要任务为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项,涉及22个市直部门全部为成员单位。市本级设置总河长2名、河湖长13名,管辖河湖18条。随后,市、县、乡、村四级4185名河湖长全部上岗。
接下巡河的“责任棒”,在山水河道边长大的瞿贤宝清楚地意识到“责任重大”。鸡鸣村以山命名,区域内的河流却不少。董铺水库、南淝河、大蜀山分干渠及多条河湖沟渠,“涉及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关系到全合肥市民的吃水问题”。
“每天都要带上钳子、垃圾袋,到河道上走走看看,发现漂浮物、垃圾要及时清理,遇到垂钓的市民要及时劝返,否则容易造成污染、堵塞……”,3年多来,每天1小时与河为伴已成为老瞿的日常。
每年的汛期和旱季也是瞿贤宝最忙碌的时候。除了巡河外,汛期要泄洪,抗旱要调蓄,每一样都马虎不得。此间,他的巡河次数也会从一天一次增加到一天数次。
今年6月15日清晨,合肥突降暴雨,瞿贤宝接到了辖区一家农林企业打来的电话,说田里的水稻秧苗被淹了,请他去看看。“当时下着倾盆大雨,我挂了电话,赶紧叫上同事抵达现场。原来是农田附近的涵管被树枝、砂石等杂物堵住,导致雨水排出不畅漫出了河道”,眼看200多亩的秧苗淹没在水中,瞿贤宝心疼又心急,跟同事们冒雨作业进行疏通,半小时后积水喷灌而去,秧苗保住了。
合肥市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瞿贤宝担任“河长”以来的经历,犹如合肥几千名河湖长的“样本”。
自河湖长制建立以来,市级河湖长带头巡河督导,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今年以来,全市四级“河长”已累积巡河10万余次,检查发现并解决问题3726个。
几年来,合肥也在不断深化拓展工作机制和手段。建立排(排污口)长制、河湖警长制、生态检察官,在全国首创实施“河湖长+排长+警长+检察长+民间河长”的五长联治模式。通过每一条河流治理责任到人、河流排口定期监管、群众监督、公安部门和检察机关等五个层面共同介入,凝聚河湖治理合力。
同时,信息化、大数据也成为河湖长们的“左膀右臂”。搭建成员单位互联、市县乡互通、社会共同参与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启动省市县三级河湖长制信息化平台贯通工作;全面推行空地一体、人机结合的巡河新模式,让无人机担任“巡河员”,实现巡河无死角;将河湖长制纳入《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让河湖长制工作法制化。
如今,瞿贤宝也实现了巡河智能化。在他的手机里,有一款巡河智慧App。每次巡河前,打开App,进入系统,选中将要巡查的河段,点击“立即巡河”后,巡查时间、路程、定位一目了然、实时动态更新。“可以有效提高巡河的规范性和工作效率”,瞿贤宝说。
记者采访时已是枯水期,但在瞿贤宝负责巡查的大蜀山分干渠附近的一条支流,依旧是水流潺潺,清澈见底。岸边,绿树红花分外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