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11月17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阅读 《网上遗产》:如何面对数字时代的死亡 反抗被时间撕裂的女性命运 阅快递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上遗产》:如何面对数字时代的死亡

■ 黄婷

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正重塑我们以往的头脑观念和生活经验。数字时代的死亡发生了哪些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就算你不在人世,你的手机和电脑也还活着”。2019年,“如果突然离世,微信、支付宝等网上遗产怎么办?”的话题在网上引发热议。据相关媒体统计,对于如何处置网上遗产,网友观点大致分为三类,一类认为可以随意处理,一类认为账户上有许多隐私,可以直接将账号进行注销,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可以通过设置遗嘱来决定自己的账户是否需要被继承。国内一些社交APP对此也做了一些详细的规定,大多表明账户中的虚拟财产可以转移,但是账号不能继承,只限注册本人使用。

如果说这种讨论引起了大家对“网上遗产”的关注,那《网上遗产:被数字时代重新定义的死亡、记忆与爱》(海峡文艺出版社2020年4月版)一书则是从更多元的角度,通过许多鲜活的案例,更详尽地探讨了网上遗产背后更深层次的法律与伦理问题。

本书作者伊莱恩·卡斯凯特是一名心理学家,敏锐地察觉到数字时代人们对死亡、记忆与爱产生的认知疑问和矛盾处境。学习处理离世亲人网上遗产的“网络移民”、管理网上遗产的社交平台工作人员、有意研发“虚拟永生”的管理者……她采访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人,倾听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对网上遗产应该如何正确处置的态度和看法。在抛出一些问题后,卡斯凯特并不急着下结论,而是会举态度相左的案例进行探讨,启发人去思考。

难以被消除的数字自传

如果有亲朋好友突然离世,以往我们可能只能通过留存下来的照片和视频来表达思念。但是如今,通过他们生前的朋友圈或者社交平台发布的内容,你能清晰地感知到他(她)生前的心路历程和情绪状态,也因此多了一个纪念他(她)的窗口。

同样是有亲朋好友去世,如果你因为时间的紧迫或路途的遥远未能到现象祭奠,那还有另外一种选择,便是在网上公墓纪念对方,又或者为他(她)在社交平台建立一个专门的纪念页面,你和其他朋友可以将你们的合影和相关视频上传到上面,以表达对他(她)的思念。

于此,不管是个人有意塑造,亦或是别人无意参与,也不管你愿意与否,一个人的网上足迹最终会成为他(她)的数字自传,并且在形成后就很难消除。

对如今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数字自传从出生那时就开始了。书中,卡斯凯特对如今广大父母热衷的“晒娃”问题是否涉及孩子的隐私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将自己与女儿的日常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女儿的照片一起发布在社交平台上,这让小姑娘成为“远近闻名”的小明星。小姑娘好奇为什么大家对她如此了解,也对妈妈总是“晒”她照片的行为表示过反对。

对于“网络原住民”来说,使用网络的时间越多,在网上留下的东西或者痕迹就越多。如果你想在自己离世后这些记录被删除,或者是完整保留给特定的人,你都需要事先有所准备。事实上,当你注册一些社交平台时,会弹出一些隐私注意事项,里面包含“是否在去世后保留账号”等内容,但是这些信息很少被人们留意到,这也为网上遗产的处理带来了困难。

对于数字自传,有人欣然接受,有人苦恼如何消除。“被遗忘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词,指如果一个人想被世界遗忘,相关主体应该删除有关此人在网上的个人信息。2018年播出的日剧《人生删除事务所》也讲述了围绕着专业承接在委托人死后为其删除电脑、手机中的电子数据所发生的故事。

可以选择的网上遗产

数字自传可能只是网上遗产的一部分。网上遗产也叫网络遗产,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大多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而广大网友则把互联网上自己死后遗留下来的诸如QQ、微博、微信、电子邮箱和网游账号等都统统归到网上遗产里。

书中,卡斯凯特对网上遗产相关问题的探讨并不总是开篇上来就亮出问题和观点,她善于从自己身边的事开始说起,慢慢引出网上遗产、其与以往遗产的不同,以及哪些问题需要大家进一步思考。提出“死去的人是否有隐私”这一问题,便是卡斯凯特在家人翻看离世的外祖母的以往信件时突然想到的。但与书信这种私密性的实物不同,网上遗产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因为发布的内容是对一些人开放的,但这部分人可能并不会包含自己的家人。于是去世后,网上遗产应不应该对家人可见,家人能否继承这些网上遗产,这些便成为引发人自然而然去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这些情况总会陷入两难,正如对于社交网站上的账号在人去世后是否应该被注销,有的亲人希望能永远留存以作念想,但有的却表示希望被删除避免伤心的对立情况一样,网上遗产的一些问题似乎难以达成某种统一标准,也考验着平台的相关管理。人死后的网上遗产愿不愿意被他人看到?家人能不能拥有浏览、修改和删除这些内容的权利?亲人的愿望和相关平台的条例有出入时该怎么办?在国外,Facebook等做了一些努力,也一直在调整相关措施,包括设置网上遗产联系人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每个互联网用户在网上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东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可能还会出现网上已离世之人的账户数量超过在世的人们的账户,如何处理如此庞大的网上遗产,是社会各方面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而其中最重要,也是我们可控的部分,便是培养自己提前设置网上遗产遗嘱的意识,并带动身边人对这件事的重视。这并不容易,因为有立遗嘱习惯的人并不多。卡斯凯特在本书最后列出了“在数字时代面对死亡的十条建议”,如开发一个能让某个可信任的人访问的主密码系统、如何立一份数字时代的遗嘱和尽可能多地谈论死亡和数字化等,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大可一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