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11月9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家风 追寻父亲的红色足迹 袁隆平家风:质朴与执着一脉相承 “捡”起传家宝 抬头见家训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寻父亲的红色足迹

——隐蔽战线烈士刘光典之子刘玉平心中的家风传承

刘玉平去内蒙古插队前姐弟三人在北新桥合影。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见习记者 陈姝

深秋十月,阳光温馨恬静,照在北京东城区北新桥胡同里,仿佛有种遥远的静谧。中共特工、烈士刘光典儿子刘玉平的住所就坐落在这里。

“如果我母亲还活着,应该97岁了,她在65年前的十月离世,最终也没等到我父亲回来。”刘玉平的语气中透着遗憾。那些遥远的往事在他的记忆中渐渐清晰起来,从窗口透进来的微光照在他手中那本《寻找父亲——刘光典烈士的红色足迹》书上。

“我父亲是个平凡的英雄”

“我父亲是个平凡英雄,他对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事业以及对人民的忠贞,他的勇气、意志、毅力、智慧,是我一辈子也学不完的。”刘玉平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报记者,父亲刘光典的心始终装着革命事业,忠诚于党,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不怕任何困难,为革命事业愿意付出一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有一批优秀的中共地下工作者,为革命事业献出青春乃至生命。刘光典就是其中之一。

据刘玉平回忆,父亲参加革命之前,是一名从事医药生意的商人,个子高,长得帅,思维敏捷,做事很有条理。参加革命后,隶属于中央社会部直接领导的东北大连情报处。

“父亲对革命有一颗坚贞不渝的心,毫不犹豫拿出自己的财产支持革命工作。计黄金十两,美元一千元。如以当时金价30美元折合一两黄金计价,这一千美元就折合三十多两黄金,在当时是一笔丰厚的资金。”刘玉平说。

1948年7月,刘光典因革命需要被调到北平,参加平津战役的情报工作。平津战役胜利后,刘光典奔赴台湾执行任务。

“当时,父亲可以选择不去台湾,全家团聚,享受革命胜利后平静的生活,但是父亲为了祖国的统一,放弃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不顾个人安危,奔赴一个充满艰辛和危险的战场。”刘玉平说。

1950年,组织被彻底破坏,包括中共特工洪国式在内的所有同志全部被捕。刘光典孤身一人,在台湾南部原始山林中掘地为穴,坚持斗争长达四年之久,1954年,不幸被捕,于1959年壮烈牺牲,时年37岁。

“匿居山间,掘地为穴,常年过着类似原始人的生活,仍执迷不语,继续从事反动宣传,由此可见其思想受毒之深。”敌人曾这样评价刘典光。

“这是父亲英勇就义前的照片,目光坚定,大义凛然,毫无惧色,好有至死不渝的气魄。”刘玉平认真端详着照片说,艰苦的逃亡生活,没有削弱他的革命意志,没有摧毁他的革命信念,他始终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

“母亲培养了我勇于克服困难的品格”

据刘玉平回忆,1942年,母亲王素莲从当时的山海关师范学校毕业,经人介绍与父亲喜结良缘。母亲很欣赏父亲,他们婚后生活美满。母亲非常支持父亲的革命工作,面对聚少离多的日子,毫无怨言。她悉心照护着子女,更分出一份爱心,帮助一位生活有困难的邻家女孩。

父亲1954年在台湾被捕后,国民党特务机构精心实施了离间计,散布刘光典已背叛的消息,还派出一名与父亲外貌相似的特务假冒刘光典。

当时他们搬到了北新桥附近的一间仅十平方米的破旧房屋居住,与之前的居住条件有天壤之别,但是其母亲没有丝毫抱怨,她坚信丈夫绝不会背叛革命。

“爸爸在哪里,怎么总不见他回来?”刘玉平问,母亲总是回答他,等全国统一后,爸爸就回来了。

“现在回想当初,那时候我并不明白全国统一的含义,随着年龄增长,才渐渐懂得爸爸是为了革命去了台湾。”刘玉平记得,母亲急切盼望父亲归来,牵挂他的安危。无论是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冬夜,还是雷鸣电闪、大雨如注的夏夜,母亲都在期盼家门突然被推开,看到父亲的身影。

“母亲在等待父亲归来的日子,身体越来越虚弱,那年我6岁,每天喂母亲吃药,给母亲熬粥,劝她要多吃一些,养好身体,就能等到父亲回来的那一天。”刘玉平告诉记者,难忘1955年的中秋节,母亲因病情恶化住进了北京同仁医院,躺在病床上的她,想起1948年与丈夫和三个孩子在北平一起度过的最后中秋夜,回忆起一家五口团聚在一起吃月饼、水果的情景。

1949年5月初,父亲刘光典离家而去再无音信,6年的光阴一闪而过,而此时的父亲,已被关押在台北青岛路三号军法处监狱约一年半。在这段时间里,他不断被提审、被要求写交代材料。父亲一直坚守着一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隐蔽战线战士的忠诚,在狱中坚持斗争。一家五口身处两岸,都心系祖国心系家庭。

“我母亲虽然承受着精神压力和身体痛苦,但从不唉声叹气,更没有埋怨,她总是教导我们要热爱祖国,与人为善,有大爱之心,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给了我热爱党和国家的信仰,培养了我勇于克服各种困难的品格。”刘玉平感慨道,母亲的一言一行,恰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隐蔽战线战士优良家风的“四有品质”:有苦不说,有怨不报,有气不撒,有困难咬牙坚持克服。

“继承父辈遗志,当好红色文化传播者”

“父亲离家时我才一岁多,母亲去世时我七岁。但是,我的血管里流着双亲的血液,他们的为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和姐姐、哥哥,‘四有品质’是我们家的传家宝,虽然生活比较艰难,但我和哥哥、姐姐自强自立地生活着。”

刘玉平回忆,1967年去内蒙古草原插队,从小吃过苦的他不畏草原上的严寒,早晨从暖和的被窝里爬出来,立刻置身零下四五十度的冰冷世界,心中不停默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那时候插队生活充满艰辛也充满乐趣。”刘玉平说,再苦再累,也没有父亲干革命时条件艰苦,还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所以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刘玉平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哪里有困难,他都会尽力提供帮助。偶然得知两名高中生因贫穷读不了书,刘玉平慷慨资助他们,从高中、大学到研究生毕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刘玉平到处走访,希望还父亲一个清白。“2008年,父亲事情真相大白后,我们姐弟去台湾祭拜父亲,取回了一半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另一半,依旧放在台湾六张犁墓地灵骨塔。因为祖国还没有统一。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祖国统一,也是他当时赴台执行任务的初衷。我想,等祖国统一了,我们就把两部分骨灰合葬在一起。”刘玉平的语气很坚定。

2013年,一座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在北京西山落成,是为纪念隐蔽战线无名英雄而建设的一处纪念场所,也是迄今为止全国纪念在台牺牲英烈的唯一场所。

“我会经常去纪念广场缅怀父亲,作为烈士的后代,就更要珍惜荣誉,我为有这样的英雄父亲而自豪、骄傲。今天,我不可能像父亲那样,再去从事他所未完成的特殊工作,但我要学习父亲的精神,忠诚于党,继承父辈的遗志,当好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传,宣讲他们的“无名”“无私”“无畏”的光辉品质。”

如今,年过七旬的刘玉平,依然在传播红色文化这条路上奔波着,据他介绍,这些年,他多次应邀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授课,传播革命精神。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