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娇(右)与同事一起分拣回收垃圾。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强洪 文/摄
26岁的陈卫娇麻利地打开蓝色垃圾桶,拎出一个黑色塑料袋,将其中的废旧纸板与塑料瓶分拣出来,一一称重、计数,再扫描袋子上的二维码,在对应农户的绿色账户内记录积分……
这是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日前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大九湖镇黄柏阡村见到的一幕。
黄柏阡村位于大九湖镇西北部,距离最近的集镇38公里。记者在村里看到:村庄清爽整洁,路面干净,垃圾堆放有序。一个个垃圾回收点分布在各个村民小组,蓝、绿、红、灰4种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布其中。
积分兑礼,激发村民积极性
“几年前,我们村的村容环境是另一番模样。”黄柏阡村支部书记梅世凯介绍,田埂上、河道里随处可见白色垃圾,一些房前屋后堆积着破烂的衣服、鞋子、塑料瓶,村里曾多次租用铲车,发动村民清理陈年垃圾,无奈治标不治本。
2018年起,大九湖镇在黄柏阡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并引进保洁服务公司,负责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和运营服务。前期,公司工作人员与村干部一起,上门向村民宣传讲解生活垃圾分类的好处,并指导村民如何进行分类。
“蓝、绿、红、灰4种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对应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4个类别。”保洁服务公司工作人员陈卫娇介绍,公司为每户建立了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发放各自的二维码标签。按照“1积分等于1角钱”标准,村民可兑换奖金,或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
在黄柏阡村委会左侧,一个类似超市的“天使小屋”坐落在这里,里面沿墙摆放着货架,货架上陈列有食用油、酱油、盐、洗衣液、香皂、牙膏、纸巾等生活用品,不同于超市的是,这里每件货品的标签上,除了价格,还标注了一个数据——分值。
一个酒瓶1分、5斤纸板50分、3斤金属30分……积分既能兑现,又可以换取洗衣液、肥皂、牙膏、洗发液等生活必需品。村里为全村113户农户设置环保积分二维码,建立垃圾分类绿色账户,通过开展垃圾换积分、积分换礼品的方式努力推广环境整治和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积分兑礼,大大激发了大伙儿的积极性。”梅世凯介绍,5组村民张明友爱喝啤酒,村里地处偏远没人收瓶,10年时间,啤酒瓶堆起了一座“山”。村里实施垃圾分类后,张明友家的啤酒瓶全被收购,攒下6000积分,换了1000元现金,剩余积分还兑了食用油、洗衣液、香皂等生活用品,家里和院里也恢复干净。“自2018年6月实行垃圾积分兑换以来,村里仅回收塑料制品及混合塑料就达4400公斤。”
适度处罚,“随手扔”变成“随手分”
“刚开始,村民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大家觉得很麻烦。”黄柏阡村支部委员李洛梅说,为了督促村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奖励的同时,适度的处罚也不可少。
为此,村里实行了环境卫生评分制度,评分表格在村委会公示栏里公开挂出,每季度评比打分,排名倒数的挂黄旗。连续几次没有改进,“蝉联”黄旗的要接受处罚,比如,遇上镇、村组织的各类外出学习、考察的,不优先推荐。同时,村里还组建了垃圾管理人员队伍,由公益性岗位人员、村“两委”委员和村里的党员组成,一对一帮扶、监督村民进行垃圾分类。
“一对一帮扶,就好比把大蛋糕切成小块,每块对应到个人,这样消化起来就容易多了。”李洛梅介绍,这几招激发了村民们相互竞赛的热情,每家每户都开始比拼起来,从“随手扔”到“随手分”,黄柏阡村很快换了新颜。
“现在村里青山绿水,环境整洁,生活舒适了不少,而且洁净换来‘好气色’,‘颜值’上升,村庄收获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梅世凯介绍,最近,安徽亳州一家中药材企业来村里实地考察整体环境后,与村里合资启动了第一个项目;神农架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在村里建设标准化药材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