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漆发科正在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 韩亚聪/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韩亚聪
屋外寒风刺骨,屋里暖意融融。
10月30日上午,一间由教室临时布置的会场里,家长代表、县领导,妇联、教育局、团委、乡镇、村干部,围坐在烧得正旺的火炉旁,针对乡村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展开了一场3个多小时的分享和讨论。
这间教室位于甘肃漳县大草滩镇石咀沟春蕾小学,这所小学也是全国妇联在漳县援建的第一所春蕾小学。
这场名为“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工作座谈会”的主角是家长——两名分享家教经验的“成功家长”和10名石咀沟村的家长代表。
有了“家”的字眼,也就有了家的温暖。没有过多寒暄,座谈会直奔主题。
36岁的刘爱爱最先发言,她是分享家教经验的家长之一,这个个子不高的两个孩子的妈妈,带点漳县方言的普通话清晰洪亮。
“我们再忙再缺钱,也不能缺少对孩子的教育,把孩子送进学校那是学校教育,可是作为家长,失职到让孩子缺乏家庭教育,不能这样任其下去!”在刘爱爱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农村妈妈:孩子因留守变得敏感、不合群,妈妈为了改变而选择陪伴,孩子因陪伴又重新变得快乐阳光。
“这就是我的经历,因为忽略家庭教育而失去一些东西,又因为重视家庭教育得到了更多。”刘爱爱用了一句很有诗意却也符合心境的话总结自己的经验——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为了这次座谈会发言,刘爱爱准备了好几天,在一个作业本上方方正正地写满了四大页。她为自己的发言取名《用爱守护成长》。
教养孩子、沟通有道、读懂孩子,这三点讲完,刘爱爱的结束语说得真诚感人:“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学习更多教育方法,让孩子们走入正轨,懂得感恩,成为能支撑家庭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话音刚落,会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另一名分享家长是48岁的漆发科。
“漆发科带给我两次感动,一次是看了《中国妇女报》的报道,一次是昨天晚上看了他的发言稿。”在场的全国妇联挂职干部、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郭冬生动情地说。
因家庭变故失去走进大学的机会、为了让女儿们上学四处借钱,讲起这些往事,漆发科连说了几个“心疼”,会场也瞬间变得安静,大家都在侧耳倾听,“如果我坐在后排一定会控制不住落泪,因为他的经历也是我小时候的经历,更是很多漳县人的经历。”大草滩镇学区校长车清明红着眼圈说。
讲述起这些年的家庭变迁,漆发科刚开始时的紧张不见了,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漆家3个女儿相继考入大学,家里也脱了贫,“男孩女孩都一样,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念。”他说,知恩图报、勤俭持家、不断奋斗是他给3个女儿一直灌输的价值观。
发言席后排,戴着粉色头巾的47岁石咀沟村民雷芳娥听得入神,这样的讲座她已是第二次参加,“我的儿子儿媳都在苏州打工,9岁的孙女留给我了,我想多听听这样的知识,也像他们一样培养个大学生。”说完,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一直对“三注重”颇为重视的郭冬生,已把这个人口只有一万多的大草滩镇当作家教试点。
选择10名困境学生,对其卧室进行免费装修改造,并组织志愿者定期陪伴,这项正在实施中的“家庭成长计划”,给大山里的困境儿童带来了改变和温暖。
此后,一系列与“家”有关的活动接续展开。
9月12日践行总书记“三注重”重要讲话精神漳县青年志愿行动暨中国妇基会“家庭成长计划”师长对接、9月18日“乡村家庭建设大讲堂”第一讲、10月23日志愿者在石咀沟村小学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专题活动……
在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家教的微光已经穿过蜿蜒山路,开始照进越来越多家庭和孩子。
窗外飘起了细碎雪花,烟筒吐出的烟气更加清晰。怎么让家庭教育工作更实在、更常态,已过中午12点,会场依旧火热,在场的各个部门负责人各抒己见,出谋划策。
“家庭工作是实事、大事、正事,一点儿也不虚。”郭冬生说,这要求我们不做表面文章,不炒作概念,更不能搞“一阵风”;
“发挥政府、中心学校、群团组织作用,以石咀沟村为试点,发动本镇志愿者,推进家长学校建设,完善积分超市办法。”大草滩镇镇长张明祥说,以此推进形成人人重视家庭建设、上下关心孩子成长的氛围和机制;
“家长学校要紧密结合学生和家庭实际,采用各种形式吸引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把家长学校办成家长学习提高的学校,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桥梁,家长和专家互动的平台。”漳县教育局专职督学李永辉说。
……
走出教室,雪已经停了,孩子们已经放学回家。“村里有一所学校就有了活力和文化气息,再加上家长学校,这个村一定会越来越好!”石咀沟春蕾小学校长、村家长学校校长王彦军说。
这一天,石咀沟村家长学校在石咀沟春蕾小学揭牌,这是漳县第一所家长学校。几个月后,“家长学校”将在大草滩镇的所有学校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