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10月28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要闻 要闻导读 人人都在谋发展,“金沙滩”上铆劲儿干 “美在家庭”创建让落后村变身“网红”村 将婚前教育婚中服务引入婚姻家庭调解机制 中央文明办、全国妇联等联合发布36名“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 喜迎棉花丰收 新时代妇女事业发展需要妇联组织不断深化改革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谢兴昌一家:

人人都在谋发展,“金沙滩”上铆劲儿干

谢兴昌和妻子韩翠花在院子里的枣树下。 刘丽君/摄

“ 人人都在谋发展,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见习记者 刘丽君 记者 张园园

初秋时节,谢兴昌家小院里的沙枣已经熟透。从1997年到闽宁镇后,谢兴昌一共搬了4次家,从最初的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总共9间的小四合院,一晃已经过去23年。

闽宁镇——这个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的生态移民点,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从当年不到8000人的闽宁村变成常住居民超过6万人的大镇。作为第一批从“西海固”到这里安家落户的移民,今年65岁的谢兴昌是闽宁镇发展建设的见证者。

2016年7月19日,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和谢兴昌在当地一户村民家里面对面地聊起了闽宁镇20多年的发展情况。如今,4年又过去了,闽宁镇的发展更上一层楼,谢兴昌一家人的生活也有了不小的变化。

一次改变命运的搬迁

1997年秋天,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村民谢兴昌还在为收不到粮发愁,这里十年九旱,看天吃饭,庄稼没收成,一家子吃上饭都难。

而转机也在这一年出现,根据党中央东西部协作扶贫战略部署,福建和宁夏结成了帮扶对子,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宁夏调研,他提议将“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贫困群众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荒漠地,建设新家园,并亲自将移民村命名为“闽宁村”。

听到这一消息,谢兴昌和几位老乡坐大巴车到了300多公里外的闽宁村。“空中无飞鸟、地面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砾跑。”这是谢兴昌对当年的闽宁村的第一印象。

一起来的老乡转身就想跑,但谢兴昌却看上了这片土地。“虽然这里荒凉偏僻,但地势平缓能灌上黄河水。”尤其是附近农场种植的玉米、高粱等作物长势良好,给了谢兴昌极大信心,他决定留下来。

在福建援助资金支持下,闽宁村在干沙滩上破土动工,首批8000多名移民从“西海固”搬迁到了这里。为了过上好日子,谢兴昌和大家一起铆足了劲儿干,兴修水利、整理土地、引黄河水入滩,福建还派来技术专家,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硬是在干沙滩上建起了新家园。

渐渐地,谢兴昌家的日子好了起来,庄稼收成多了,钱包鼓了,吃穿再也不是问题,一家人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扎下了根。

谢兴昌还记得和习近平总书记说起这段往事,老家当时一年的收入就四五百元,现在闽宁镇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一万多元,他的家庭收入比一万元还高。习近平总书记听了也特别高兴。临别前,习近平总书记送给谢兴昌三句话,“你是闽宁镇移民搬迁的引路人,是闽宁镇搬迁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是闽宁镇开发建设的见证人。”

一家人的好日子

从壮年到老年,谢兴昌在闽宁镇挥洒汗水,他的孩子们也都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宁让家里少了粮,不要耽误娃娃上学堂。宁要锅里缺了菜,不要耽误下一代。”这是谢兴昌一直的观念。他的5个孩子中,4个都读了大学,大儿子经营一家私人医院和一个药店,大女儿成了村医,小女儿成了一名会计。这几年,儿女们陆续成家立业,家家都购入了小汽车,家里还添了两个孙子。

“他们的事业、日子过得都可以,我就心满意足。”谢兴昌的妻子韩翠花说。在宽敞的厨房里,摆放着一张她新购入的大圆餐桌,“这样逢年过节孩子们回来,可以坐得满满的。”

如今,韩翠花清闲了不少,带带孙子,做做家务,打理打理院子。但是刚搬来时的艰辛她依然历历在目。“刚来的时候啥都没有,搭的帐篷,一个帐篷住人,一个帐篷装灶具,结果沙尘暴一来把帐篷全部揭了,沙子细土把一锅饭就糊了。”20多年一晃而过,家里都贴上了锃亮的瓷砖,装上了铝合窗,再也没有那样大的灰尘。孩子们也都长大,自己也从青年成了奶奶辈。

“希望孙子孙女们能好好读书,将来都能上大学。”韩翠花没有出过远门,她希望孩子们可以走出去,看见更大的世界。

为父老乡亲再干些工作

“总书记对我说,‘你对闽宁镇的父老乡亲还能干些服务性的事,还能干些公益性的事。’”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闲不下来”的谢兴昌又挑起了闽宁镇福宁村支部书记的担子。

每天一大早,他就要到村里的菌菇种植基地转一圈,和农户们交流菌菇生长的情况,种植基地于2019年落户闽宁镇福宁村,采取“政府+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在政府的支持下将菌棒成品以固定价格提供给农户,并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年产值能达到3500万元。

“不会带头富,不带群众富,就不是好党员。”这正是谢兴昌的心里话。在福建对口帮扶干部的支持带动下,谢兴昌带领村民们学习种菌菇、种枸杞、栽葡萄、养黄牛,鼓励村民们参加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鼓励群众自主创业,自己曾经还注册了塔吊租赁公司,带领老百姓外出打工。

据他介绍,即便是种枸杞,一亩地的年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农闲时节,村民还可以在家门口的纺织厂、葡萄种植基地这些地方打工。“总之,人人都在忙挣钱,谋发展,似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曾经的干沙滩,早已变成了一片“金沙滩”。

“希望总书记有时间再来闽宁镇转一转,看一看,尝尝乡亲们种的枸杞、葡萄、大枣!”谢兴昌十分期待。

扫一扫

更多精彩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