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娘们正在创作蜡染作品
▲易地扶贫搬迁点“四点半”课堂
▲斗鱼直播Piano小诗直播中
▲云上侗寨,网络主播直播中
▲在云雾镇千亩金丝皇菊基地,妇女们正在忙着采摘菊花
▲妇女在社区参加手工技艺培训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田珊檑
身处贵州的崇山峻岭,才能真正理解,这里的人,为何对“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如此执着。
这片常住人口3600多万、世居民族达10多个的多彩之地,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说我们这里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一点都不为过。”不止一位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贵州巾帼奋斗者如此表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规模空前的脱贫扶贫大潮在中华大地上奔涌前行,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作为脱贫攻坚“极难之地”的贵州,贫困人口从923万人减少到2019年末的30.8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8%减少到0.85%,年均减贫超过127万人,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正在创造令人震惊的“减贫奇迹”。
10月19日至23日,由全国妇联宣传部与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主办,贵州省妇联、贵州省委网信办承办的“一路芬芳·多彩贵州”全媒体基层妇联行活动中,来自新华社、人民网、央视频、中新网、中国妇女报、环球网、中国妇女杂志等央媒记者,知乎、快手、微博、斗鱼、虎牙等网络平台,部分网络正能量人士以及贵州主流媒体记者,从贵定起步,途径台江、从江、丹寨,与当地各族妇女面对面谈奋斗、话变迁、述心声。
5天翻山越岭的采访中,大家都在探寻,创下全国减贫人数之最的贵州,一张张闪动着坚韧与喜悦的巾帼面庞的背后蕴含着的“黔”行密码。
从指尖到产业
“我第一次知道,蜡染是手工绘制,没有草稿,不可修改,图案都在画娘脑袋里。”10月22日,当网络知名人士徐蕴芸在微博上分享出自己对贵州传统工艺——蜡染的感悟时,她记录的对象——“90”后蜡染非遗传承人张义苹正在讲述自己的“指尖脱贫”故事。
和大多数苗家女孩一样,张义苹年幼学艺,8岁就跟着母亲描摹底色、学习蜡染工艺。
只不过,即便10多岁时她就已熟练掌握、可以独立完成作品,2011年,由于家庭贫困、不堪重负,为了让弟弟、妹妹继续完成学业,减轻父母负担,身为大姐的张义苹主动放弃了学业,远赴杭州打工。
“那时无法想象,蜡染还将回归到我的生活,成为我今后的事业。” 张义苹说,2014年,母亲的召唤让她重燃对蜡染的热爱之火,她义无反顾地回了家,并迅速加入合作社。两年后,张义苹在丹寨县扬武镇创建贵州蓝锦染艺公司,通过“村妇联+公司+合作社+农村妇女”的发展模式,带动了周边村寨100余名妇女脱贫增收,自己也当选丹寨县妇联兼职副主席。
在@徐蕴芸的微博下,网民们纷纷评论——
“她对家乡的绘画能唤起我对家乡的眷恋。”
“好喜欢这种传统的手艺!”
……
带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凭借世代相传的技艺,一位位贵州绣娘的共同努力,以指尖灵动成就产业繁荣。
在台江县“妈妈制造台江苗手工方黎湾扶贫工坊”,一群绣娘在明艳的布料上绣出一个个色彩斑斓的图案。来访者瞬间“有了直播和拍摄的角度”,斗鱼直播Piano小诗等主播还换上苗族姑娘服饰,深度体验绣娘生活。
在从江县祖英刺绣有限公司,巾帼致富带头人、企业负责人韦祖英大胆引进电脑绣花新技术,创建扶贫车间,直接解决妇女群众就业240人。
在丹寨县宁杭蜡染有限公司,创始人宁曼丽将原本隐藏在山里的一批有蜡染技术的画娘召集起来,创办蜡染公司,带动200多名贫困苗族妇女就业增收,并通过匠心手艺保护和传承蜡染非遗技术。
巾帼脱贫也要精准施策。在全国妇联的支持下,依托“巾帼脱贫行动”,贵州省妇联大力推进“锦绣计划”。目前,全省已建成千余个巧手脱贫基地,培育发展了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300余家,从事妇女手工产业及相关辅助行业的妇女达50万人。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织就的是一条抱团脱贫、共同致富的“锦绣之路”。
从山民到市民
“我一直好奇易地搬迁的居民如何生活,孩子如何学习,今天实地探访算是窥得一斑。”@虾米妈咪在微博中分享:“除了劳务外派、自由职业,社区还有扶贫企业、扶贫工坊,也给部分老弱群众提供了社区公益等工作。社区周边有幼儿园、小学、中学……这确实是能够解决后顾之忧的搬迁。”
搬出大山,就能换个活法,就是真正走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生存困境。这是脱贫攻坚“贵州战法”的重要一招。
在贵定县福来社区,许多易地搬迁家庭一搬来就发现,建在社区里的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能就近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同时还能对接岗位。“有了工作、拿上工资,大家才真正成了‘新市民’。” 巾帼致富带头人鲍雪梅说,她已经帮助160多名妇女无缝实现就业增收。
在从江县贯洞镇贵运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青年之家、布克书屋等应有尽有,给社区居民提供学习培训、亲子阅读等全方位的服务。社区还成立了凤归巢巾帼扶贫车间,带动社区妇女就近就业。“以前我们住在山里,要走三四十里路去城里卖菜,条件很艰苦。” 50岁的社区居民吴婢妹笑吟吟地说:“现在搬进来很好,感谢党和政府,国家给房子,还帮忙找工作。我一个月在车间上班有3000多元收入。”
帮助搬迁群众加快融入“新生活”,妇联更有用武之地。建在搬迁点的巾帼扶贫车间、覆盖各家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线上线下的道德讲堂、解除后顾之忧的“四点半”学校和“快乐星期六”志愿服务活动——“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以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为抓手,搭建感恩桥、创建奋进之家,搭建致富桥、创建幸福之家,搭建连心桥、创建温暖之家,搭建平安桥、创建和谐之家,搭建融合桥、创建文明之家,为搬迁点妇女提供就业创业、健康民生、儿童关爱、维权服务等全方面服务,帮助广大妇女逐步融入社区和城镇生活,引领她们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贵州省妇联相关工作人员说。
在老百姓口中,易地扶贫搬迁被称为“一步跨千年”。贵州正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精准施策,正让一个个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家庭,坚定地走出山门成为城镇“新市民”,勇敢走上新时代的小康大道。
从一家强带千家富
“妈妈,我不想我的童年没有你!”多年过去,吴凤英也忘不了女儿在电话中说的这句话。
那时,常年在外打工的她,极少有时间能回到从江县高增乡美德村。因为女儿这句话,吴凤英决定返乡,14岁就辍学外出打工的她知道,对孩子而言,陪伴不能再耽搁。
回到家乡后,吴凤英发现很多孩子跟女儿一样,想念在外的父母,吴凤英决定,带上孩子们一起唱歌,建立合唱团,既能陪伴女儿,也能照顾其他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这支贵州从江云上侗寨小歌队成立于2014年,由16名平均年龄在9岁的侗族孩子组成,2019年还参与录制了央视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借着自己的“名人效应”,她把在外打工的姐妹叫了回来,一起开民宿、做文创,发展乡村旅游。
如今,已被寨子里视为侗族文化“代言人”的吴凤英说,要让合唱团成为孩子们找到心灵归宿的地方,让更多的妈妈能够回到家乡就业,成为孩子童年的陪伴。
在#一路芬芳多彩贵州#微博话题下,她的故事被网友爆赞。“很喜欢吴凤英做的事情。”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出呼吁:“贵阳有高铁可以到从江县,一起去美德村体会淳朴的侗寨乡村生活吧。”
脱贫攻坚到了最后时刻,越来越多的女性显示出“最后一百米更要跑好”的韧劲。
“刺梨是VC之王,酸酸的,很营养!”在贵定昌明镇敏子食品刺梨工坊,网络主播一边品尝刺梨原液,一边向网友们介绍刺梨产品从采摘到加工的过程。作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敏子食品公司工人80%以上都是女性,全年累计带动1500余名妇女增收200万元。
在丹寨县华阳茶业的茶园里,媒体记者们用刚学会的几句问候方言,迅速打开了采茶女们的话匣子。采茶女们总是挂在嘴边的杨梅,是华阳茶业公司负责人,也是丹寨县妇联兼职副主席杨梅。杨梅经营茶叶近20年,通过技能培训,以及贫困户签订季节性就业协议,带动妇女姐妹就业增收。
“‘口袋’鼓了,精神气足了,幸福指数更高了。”贵州画报记者武敏在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从妇女姐妹们良好的精神状态,就能感受到她们的幸福指数。”
一路“黔”行,一路芬芳。无论是一把蜡刀信手画出美丽世界的画娘,一池染缸染成蔚蓝世界的染娘,飞针走线绘就美好生活的绣娘,还是忙碌采摘金丝皇菊的采花女,尽心操持家务的家政女,一位位挺身站在脱贫攻坚一线乘风破浪的女性,也吸引了网络媒体的热烈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活动在各媒体平台总传播数据近亿次,亿万网友跟随着全媒体的视角和镜头,见证了小康路上的巾帼力量。
记录“黔”行中的贵州巾帼,就是展现脱贫攻坚的“战斗细节”。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各行各业,正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 “战斗细节”聚沙成塔、聚水成涓,凝聚起磅礴的巾帼力量,共同绘制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时代画卷。
决胜时刻,姐妹们的努力奋斗不可或缺。
小康生活,必将让广大姐妹共同享有。
贵州画报社记者武敏,网络正能量人士张燃亮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