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10月14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要闻 要闻导读 努力锻造一支合成多能快速反应全域运用的精兵劲旅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团结引领广大妇女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半边天作用 组织集体补课或涉嫌违法 凝聚巾帼力量 决战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路上的巾帼力量 告别西海固 过上“牛气”新生活 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奇迹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1.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河岸边的生态移民刘克瑞一家

告别西海固 过上“牛气”新生活

刘克瑞一家。 刘丽君/摄

“ 我们要把日子越过越好!”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张园园

□ 见习记者 刘丽君

牛棚外,习近平总书记伸手似要轻抚一头牛,这头牛也闭上双眼,把头伸出围栏,亲昵地靠了过来——这被镜头定格的生动一幕,就发生在刘克瑞家。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调研时,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村民刘克瑞家中做客。此后,刘克瑞一家成了当地的名人,就连家中的这头牛,也因这张广为传播的照片,成了人们纷纷前来观摩的“网红牛”。

抚着牛的脊背,刘克瑞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这是他的宝贝,他的事业,也是一家人过上“牛气”生活的希望。

红寺堡,这片被黄河水数百米的扬程灌溉滋养的土地,如今,是23万生态移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弘德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安置了2012年从吴忠市同心县和固原市原州区5个乡镇27个行政村搬迁来的移民。刘克瑞一家,就是当年弘德村的第一批移民。

对于“共产党好 黄河水甜”,这句红寺堡常见的标语背后的意义和蕴含的情感,没有人比红寺堡的移民感受更深。

对于老家——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毛套村,一张妻子和女儿在破旧老屋前的旧照,是刘克瑞一家追忆“挪穷窝”前生活的载体。

如今,坐在装修一新的屋子里,聊起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迁到红寺堡后的巨变,刘克瑞和妻子马建花两口子言语朴实地总结,“方便了”“日子好多了”。

2012年7月,他们刚搬到弘德村时,三间新砖房已经建好并粉刷完毕,自来水、电入户,“政府还给配了床”。

“搬得出”只是开端。此后几年间,从住有所居,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弱有所扶,刘克瑞一家有了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怕没口粮,村里给分了地;想出行,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大门口,村里就能坐公交;要买菜,家门口就有菜市场;孙女上学,出门500米就是幼儿园,不远处还有小学,不会再如她的父辈那样翻过两座山去上学;生了病,村里就有卫生院,看病还有新农合……

更让一家人踏实的,是在家门口能挣上钱了。

在老家时,全家靠种十几亩旱地过活,雨水好了,一年能收入七八千元,雨水不好,则可能颗粒无收。当年为了挣钱,年轻时的刘克瑞曾背井离乡,去陕西“赶场”,当“麦客”,割一亩麦子挣二三十元,妻子马建花则在春季植树造林时去打打零工,即便如此,困在大山里的日子还是过得捉襟见肘。

走出大山天地宽。

在新家园,为了让搬迁的移民们站稳脚跟,持续稳定增收,红寺堡立足脱贫攻坚,抓产业扩就业,弘德村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种植养殖业,还建起了扶贫车间,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多。

靠着在葡萄园、枸杞地打工和儿子在外开装载机,2017年,刘克瑞一家脱了贫。

摘了贫困帽,美好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

村里力推养殖“出村入园”,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并组建了联合社,入驻“飞地”养殖园区发展肉牛集中养殖。2018年,刘克瑞也重拾在老家养牛的传统,2018年买了头基础母牛,如今母牛已陆续产下两头小牛,他的“牛家族”还将继续扩大。去年,他还在合作社入股5万元,当年就拿到了8000元分红,今年又贷了5万元贴息贷款,自筹2万元,在“飞地”肉牛养殖园区认领了4头牛,由园区托管代养,年底保底分红1万元。

关于养牛,用老刘自己的话说,以前养牛是为了犁地,现在养牛是为了“搞经济”。

中午12点左右,不时有妇女骑着车从村道上疾驰而过。刘克瑞告诉我们,这是红寺堡产业园的兴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兴民纺织厂)中午下班了。

兴民纺织,正是当地为了发展产业、推动就业引进的外地企业之一。

2018年,儿子刘治海也不再外出打工,和媳妇海小荣一起来到兴民纺织厂上班,成了在家门口上班的产业工人。两人一年能挣六七万元,这也是老刘家稳定收入的主要来源。

“除了孩子们挣工资,我在村里看蓄水池,每年工资1.2万元,老伴在村里的枸杞园和葡萄园里打零工,一年能挣三四千元,加上每年近200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有喂牛的收入,现在我们全家一年毛收入有10万元。”刘克瑞一一细数。

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变化和现在的红火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家里做客时,刘克瑞一家都带着总书记看,讲给了总书记听。

“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的生活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如今被印在了弘德村路旁的展板上,被写成书法贴在了刘克瑞家的墙上,更深深镌刻在了弘德村人的心里。

老刘家院外有几棵枣树,是2012年他们刚搬迁至此时就已栽上的,如今虽不算粗壮,却也亭亭如盖,硕果累累。

如同这枣树,搬来弘德村这8年,老刘家添丁进口,脱贫增收,收获满满。

2019年,弘德村脱贫出列。日子越过越好,现在老刘一家憋着劲儿要为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继续奋斗。

说起近期的“小目标”,刘克瑞说,等“飞地”养殖效益更好了,他想再多贷点款,多养几头牛,“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们一定要好好干!”

家里脱贫那年,刘克瑞买下了隔壁的院子,还盖了两间新房。现在他想着,多挣点钱,把房子再翻新一下。“没怎么出过远门”的他,心底还藏着一个浪漫的愿望,那就是买辆小轿车,“把老婆和孩子们拉上,去北京,去新疆,到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转一转”。

至于更长远的未来,这个三代同堂的家庭把希望寄托在了两个年幼的孙辈身上。“我们要好好培养娃娃,希望他们以后能考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创造他们的幸福生活。”刘治海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