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者》(不锈钢和聚氨酯涂料)
在参观2019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时,卡罗尔·波夫(Carol Bove)分置于两个主题馆中的几件“拼贴雕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在以工业化厂房为背景的展厅里,其袅袅婷婷的形态和糖果般的色彩无疑成为了吸睛的“亮点”。在这些雕塑中,方形钢管被挤压弯折,并被涂上了一层均匀、光滑而鲜艳的色彩。作者改变了现代主义的简洁线条,运用熟练的抽象语言,包括弯曲、扭结、折痕、凹痕和褶皱等,创造出充满张力而又各自不同的新形式。例如:《沐浴者》只是一件肉粉色方形钢管的蜿蜒伸展,《新月》是将橘黄色的方形钢管与小巧的黑色圆形显示屏“拼贴“在一起,而《爱丽儿》则是将橘红色的方形钢管与锈迹斑斑废金属片结合在一起。随着观众的移动,这些雕塑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光线下呈现出微妙的变化。
然而,如果据此就给波夫贴上形式主义艺术家的标签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彩色“拼贴雕塑”只是她众多风格中的一种。并且,这已是她第三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了,而她在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上展出的《一匹马的泡沫唾液》则完全是另一种样貌。那是一组以混合媒介组合的装置作品,在一个巨大的展示底座上,展示着一系列利用自然中的物品加工而成的作品,包括悬浮在青铜框架中的漂流木,用数千条银链编织的帘幕,焊接在金属架上或随意散放在底座上的贝壳,以及在哈德逊河沿岸发现的锈油桶等。从艺术的角度说,波夫将看似随机的物品汇集在一起,通过将看似毫无价值的物品变成雕塑,对废物与艺术品之间的界限再次提出了质疑;而从更宽泛的人类学视野来看,这些物品虽然源于自然,但艺术家通过精心的组合,增强了它们之间的象征意义和心理联系,从而使观众联想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波夫表达了对于底座、金属框架和支架的重视,它们与其所托物品一样,也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可变大型装置系列里的每一件作品都可以独立出来,并可以按照不同的位置重新组合。
由于波夫出生于瑞士日内瓦(她的父母是美国人),因此2017年与另外两位美籍瑞士艺术家一道,应邀代表瑞士国家馆出征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瑞士馆展览的主题取自阿尔贝托·贾科梅蒂著名的雕塑群《威尼斯女人》,旨在向这位伟大的瑞士艺术家致敬。在展馆的院子里,波夫展出了一组新雕塑:七个蓝色的抽象形式。它们像一个家庭一样站在瑞士馆外,其位置也是受贾科梅蒂人物群雕的启发而精心安排的。
从波夫三次以三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事实,便可看出其创作风格的多样化,这也是她的可贵之处。她的风格还不止于此,例如《母亲》以及曾于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展出的《花神芙洛拉的花园1号》,就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式风格。波夫有意识地拒绝面向任务的思维,希望在一种无目的的自由玩耍状态下进行创作。她认为,艺术家应该为了快乐而不是“成功”而创作,因此在她开始专业艺术学习之时,因为觉得还没准备好被学校转变成艺术家,只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就给自己放了长假,直到14个学期后,才又回到学校,最终于2000年获得了纽约大学学士学位。
波夫的艺术融合了自然物体和人工制品,巧妙地唤起了广泛的文化参照物。南布鲁克林的工业景观始终是她的灵感之源,她的许多标志性材料(例如生锈的工字梁)最初就是从附近的垃圾场和建筑工地收获的。她反复使用的物品,包括孔雀羽毛、书籍、浮木、棱镜、金属、混凝土、泡沫、青铜和石化木材等,都隐含着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的美学精神,其中融入了将自然与人造物联系起来的乌托邦理想。
波夫的作品形成了一种简约、自成一体的美学体系,可视为另一种极简主义。她的作品既关乎感知和心理,又关乎占据和破坏周围的空间。精湛的技术配合迷人的巧思,试图使沉重的东西看上去轻盈,使坚硬的东西看上去柔软。她重视直觉和独特性,对于艺术有着虽简单却犀利的评判标准:“如果你要做的事情是可重复的,那就是技巧。如果你制作的东西是不可重复的,那就是艺术。”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