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章粉在介绍她的小店里的彝族服饰。韩亚聪/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韩亚聪 徐旭 邵伟
夜色中的阿妹戚托小镇,增添了另一种风情——
火树银花在晚霞里若隐若现,民族风的建筑与五彩的灯光秀融为一体,鳞次栉比的商铺镶嵌其中……这是一座“搬出来”的不夜城。
晚上8点整,小镇广场上篝火燃了起来,百名身着彝族服饰的妇女跳起了阿妹戚托(彝语意为姑娘出嫁舞),游客们尽情欣赏着民族风情。
集新市民居住和民族特色旅游景区为一体,这个只有“一岁”的贵州省晴隆县整乡搬迁安置特色小镇,有了舒适住房、有了完善设施、有了配套产业,更重要的是,以彝族文化为名的建设初衷,留住了传统文化根源,让乡愁成为“搬得出的愿望”“稳得住的理由”“能致富的法宝”。
偶遇42岁的彝族妇女毛章粉,是在阿妹戚托宽阔平整的柏油路上。
一身亮丽彝族服饰的她,背着拖把和笤帚、提着红色的水桶,正准备到不远处的居民楼里打扫卫生,这是她搬离山高、坡陡、谷深、水低的三宝乡后,得到的新工作。
三宝乡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高达57%,被认为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典型地区。
搬迁以前,大深山、茅草屋、庄稼地是三宝乡人的“标配”。2017年6月,在这里调研时,当地严峻的脱贫形势引起了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的深深思考。“必须努力闯出一条决胜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孙志刚说。
整乡搬迁!晴隆县作出了一个艰难而勇敢的决定。从那时开始,所有三宝乡人身上的“枷锁”,开始悄然松动。
“在小镇里做保洁,一个月工资1800元,离家近,也不是很累。”虽然普通话说得磕磕绊绊,但很显然毛章粉已经从一年的“都市生活”里,感受到了“一身轻松”,也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打扫完卫生后,毛章粉高兴地领着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参观她的新家。上下两层、四个卧室、两个卫生间,还有一个大大的阳台……“一共140平方米,家用电器也都置备齐全了,比之前在村里的几间茅草房好得不能再好了。”边说边收拾,她对自己的新家很满意。
搬得出是手段,稳得住、能致富才是目的。
为此,阿妹戚托小镇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配套一个产业园区,引进了新能源汽车、民族服饰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动新市民特别是弱劳动力就近就业、家门口就业、充分就业。
组装电动三轮、缝制皮鞋、制作手包……三宝产业园里一片繁忙景象。但对于毛章粉来说,她的乡愁和幸福的源泉,是在自家别墅对面十几平方米的店铺中。
带着记者穿过两边盛开着小花的石头小径,毛章粉推开了位于街道另一侧楼房一楼的店铺门,这里是她的彝族服饰店。
店外古色古香,店内也是浓浓的民族风。蓝色、粉色、红色、黄色……店里柜台上、模特身上被精美多彩的彝族服饰装饰着,增添了一些喜气和隆重,“没搬迁下来的时候,我就在家里做彝族服装,来到新家也不想丢掉这个手艺。”看着这一方天地里的心血,毛章粉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
不想在搬迁中“丢掉手艺”的,还有那些会跳、爱跳阿妹戚托的彝族妇女。
“阿妹戚托嘞,阿妹戚托嘞……”这种原生态舞蹈没有旋转大跳等高难度动作,但要求上百名舞者步调一致、换脚灵活、配合默契、心心相通,被誉为“东方踢踏舞”,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出健康、跳出幸福、跳出致富,这是对阿妹戚托新的赋能。
“没想到现在阿妹戚托能帮我们增收,还逐渐成了小镇的文化符号。”14岁开始学阿妹戚托的阿妹戚托艺术团团长文安梅告诉记者,小镇广场上的“阿妹戚托姑娘”约有100名,都是搬迁到这里的“新市民”,她们都是经过选拔后的“优秀舞者”。
这些“阿妹戚托姑娘”,最大的62岁、最小的20岁,每天晚上7点到9点在广场参加表演,每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有些妇女白天带孙子晚上跳舞,既不耽误家里的事,又能增加收入,还可以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真的是一举多得。”文安梅说。
晚上9点,结束了阿妹戚托表演,游客散去、篝火熄灭,46岁的“阿妹戚托姑娘”王幺妹脸上还带着笑。
王幺妹是原三宝乡三宝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搬到阿妹戚托小镇,一家人分得一套100平方米的二层新房。“白天打扫卫生,每个月有1800元工资,晚上跳舞又有1000多元收入,已经很知足了。”
从家庭妇女到经济女性,小镇妇女的“高光时刻”刚刚开始。
有两件事情,是可以让毛章粉“骄傲一辈子”的,一件是她和丈夫供出了3名大学生;另一件是自己的彝族服饰事业有了“新突破”。
“大儿子大学毕业做了村干部,二儿子正在读大学,女儿即将大学毕业……三个在茅草屋出生的孩子都有了出息。”毛章粉说,因为自己受尽了不识字的苦,所以无论是种地还是制作彝族服饰,这些年再苦再累都要让孩子们上学读书。
在几天的采访里,小镇妇女的一言一语,都在传递着一种朴素愿望和崇高信仰——“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因为有了好政策、有了好工作,“小时候上不起学”的“她们”,有了“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底气。
站在店里看着自己一针一线缝制的服饰,毛章粉话语间透着骄傲:“我做了18年衣服,在小镇里,再没有人比我的手艺好了,所以来买我衣服的人很多。”她打开手机,给记者展示女儿给她注册的抖音号,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让她“眼界大开”,销量也比以前在乡集上摆摊多了好几倍。
“平时每个月能卖四五千元,遇到节日的话,卖得更多,今年彝族火把节,一天就卖了1.8万元。”毛章粉介绍,小镇为了鼓励搬迁群众创业,门店前三年租金全免,这意味着,成本大大降低、利润大大提升,“所以很多人都会开个店,试试创业,给自己增加一些技能和收入。”
行走在阿妹戚托小镇,红墙灰瓦、花窗雕栏,一房一门、一塔一瓦都散发着民族韵味,“从县到州、从州到省、从省到全国、从全国到全世界……阿妹戚托这种彝族文化,还要不断向外传播。”站在广场前,文安梅对带领姐妹们让阿妹戚托“走出去”颇有信心。
文安梅记得,参加过几次舞蹈大赛后,阿妹戚托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还有一次,她和姐妹们给远道而来的法国客人表演阿妹戚托,客人们全程都在竖大拇指……
这些都让她更加明白,本民族的文化想要推广,不仅不能保守,还要展示出去、教给别人,“这也是我和姐妹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扫一扫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