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9月17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要闻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把民营经济人士团结在党的周围 更好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彭丽媛在21世纪人类消除贫困事业与妇女的作用——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暨全球妇女峰会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致辞 习近平致电祝贺菅义伟当选日本首相 西和“巧女”的“美丽事业” 架起“彩虹桥”构筑“爱心网” 丹心从来系家国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和“巧女”的“美丽事业”

——一家草编车间的扶贫启示录

扶贫车间里,妇女们在整理做好的蒲团。 张园园/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张园园 袁鹏 见习记者 刘丽君

巧手翻飞,经纬交织,妇女们围坐在一起,在“沙沙”的摩擦声中,一片片不起眼的玉米皮,变成了笸箩、篮子等家常物件……

这一场景,是不少西和人对20世纪80年代生产生活的集体记忆。当年,甘肃陇南西和县农村的妇女们,正是靠着一双巧手,用世代相传的草编手艺,为家里换来了油盐酱醋,为孩子换来了过年的新衣。然而很快,它就被遗忘在了时光里。

如今,在西和县稍峪镇草编扶贫车间里,这一古老技艺重获新生。

一切恰如当年熟悉的场景,一切却又如此不同。主人公还是妇女,只是她们手中的玉米皮变出了更多花样,成了精美的挂饰、潮包、花瓶、靠垫等兼具古朴与现代风格的工艺品。衣着亮丽的妇女们,从事草编的心境也大为不同,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传统手艺让她们有了收入,多了自信。

“唤醒”传统技艺,致富带头人做草编

西和县地处秦巴山片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为了彻底摆脱贫困,男人们纷纷外出务工——多年前,在老辈人眼中,男人都出去“搞副业”,种地,才是农村人的本分,女人只能留守家中。

与村里的姐妹们不同,从22岁起,稍峪镇稍峪村的何芳就随丈夫辗转北京、西安、天水等地打工,一步步从打工仔做成了粉条加工厂的老板。

2016年,已是致富带头人的何芳参加了西和县妇联组织的素质提升培训班,交流中,“脱贫致富,农村妇女还能做什么”的提问,让何芳想到了“零投资”的草编。

靠着一双巧手,何芳的草编蒲团大受欢迎。一个人忙不过来,她就请村里的妇女帮忙制作。2017年,何芳建起了草编刺绣基地,还成立了西和县巧女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吸纳了不少周边村子的妇女加入。

事业有了起色,此时的何芳却还是有些懵懂。直到基地成为全国妇联定点扶贫示范基地,对“巾帼脱贫行动”有了更深认识的何芳意识到,这小小的基地不光是她个人的事业,更是一份“属于妇女自己的产业”。她有了壮大草编产业,带动更多妇女增收脱贫的想法。

培训订单送上门,留守妇女成了“手艺人”

何芳深知,要想“用传统技艺挣现代的钱”,要传承,更要重塑,提高产品附加值。

义乌、敦煌、兰州……乞巧节、展销会、农高会……何芳抓住一切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看成品、学设计、拉订单。近几年,西和县着力打造“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品牌,乞巧文化大放异彩,这让何芳找到了着力点,开始研发融合乞巧文化和现代元素、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草编产品。

发动更多妇女投身“指尖经济”,何芳也颇下了番功夫。

有些妇女手艺早已生疏,有些只会做传统的草编产品,有些年轻人觉得草编过时,费时费工还不赚钱……何芳将自己的设计规范化,形成统一标准,在各级妇联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召集妇女进行免费技能培训,优先招收贫困妇女。她给她们讲发展草编产业的意义、讲市场、讲设计,手把手教她们编织技能,仅在去年,她就跑遍了西和的所有乡镇。

“我常跟姐妹们说,不管大小培训都要认真学习,学会了可以在工厂干,也可以在家接订单,我会统一收购。”慢慢地,尝到了在家门口挣钱的甜头,以往只在家里围着锅台、老人和孩子转的妇女们心里有了底,从“被叫着来培训”到主动报名,做草编的妇女越来越多。

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何芳还对接订单多、质量好的人员额外给予奖励。“去年我们接了一批青岛的订单,我决定每人编100个圆垫子奖励50元,产量一下就提上去了。这些垫子,客户给我的订单价是每个8元,我的收购价也是8元,1分钱不赚,就是为了让利给妇女。”

建起扶贫车间,惠及更多妇女

看到妇女参与草编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何芳想进一步扩大规模,这与县妇联和有关部门的想法不谋而合。

2019年,在全国妇联的资金支持下,县里和镇上为何芳选好了场地,找好了设计师,今年5月,原先仅能容纳20余人的基地“升级”成了近600平方米的稍峪镇草编扶贫车间,编织车间、培训室、电子商务室、产品展示区、库房等一应俱全。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成立扶贫车间,何芳和妇女们干劲更足了。

目前,扶贫车间已招收了40名正式员工,结合巧女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通过“1+1+X”,即“1个公司+1个扶贫车间+ X个贫困妇女”的带贫机制,今年已吸纳300余名妇女灵活就业,其中75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据何芳介绍,为鼓励大家多劳多得,扶贫车间计件结算工资,妇女平均每月能收入1500~1700元,“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干得又快又好,一个月就挣了3000多元。”

指着琳琅满目的成品,何芳一一介绍:“这款包在市场上挺走俏,每个能卖到80~100元。你看这个小桌,就是以西和传统的炕桌为蓝本设计的……”

“给娃娃做完饭,我就过来做一会儿,做不完还能拿回家干。”郭付儿麻利地做着平编,这是做拖鞋鞋面和鞋底的材料。郭付儿是稍峪村人,儿子、儿媳都在苏州打工,只剩下老两口在家照看孙子。今年6月,郭付儿参加了扶贫车间的草编培训,现在她会掐“小辫”,平编也是熟手。“一块平编能挣15元,一般一天能编两块,忙的话一天也能编一块”,她笑着说,“这活儿轻松,在这干得好着呢!”

时间长了,对于各年龄段,乃至各乡镇、各村妇女的特长,何芳了然于胸,培训、下订单也更有针对性。

“比如年轻妇女更喜欢编草帽、女包等,她们自己也会有一些创意,我们就会把这些订单给她们,鼓励她们多创新。四五十岁的妇女大多喜欢编‘三股辫’,我们就多给她们这样的订单。再比如,有的乡镇的妇女擅长做车垫和草帽,有的村的妇女擅长做‘七股辫’‘三股辫’,我们发订单时也会因人而异。”

至于销路是不愁的。如今西和电商发展迅猛,扶贫车间有自己的网店,政府有时还请人为车间直播带货。线下销售则主要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项目,和青岛一家工艺品公司签订订单。线上线下每年销售额约150万元,每年至少带动每名妇女增收5000元。

扶出精气神,携手共脱贫

“精气神不一样了。”说起这几年妇女们的转变,何芳说很开心,“你看,来车间的妇女都打扮得很精神,脸抹得白白净净,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衣服穿得干干净净”,这正是她所期望的,“让妇女脱贫,要扶技更要扶志,提振精神。”

让她有了更多成就感的,是她的扶贫车间不但成了妇女的“增收地”,还成了服务妇女的“信息集散地”。

县里开展环境整治,推进庭院硬化、厕所改造,开展“巾帼共建美丽家园清洁行动”,何芳就向妇女们宣传创建“美丽庭院”,号召大家争做“最美家庭”,还向她们宣讲“两癌”筛查救助政策、提供创业建议、宣讲扶贫政策。“今年主要宣讲劳务奖补的就业扶贫政策。”依靠扶贫车间,何芳为留守妇女和返乡妇女提供了增收渠道。同时,她也乐于看到姐妹们通过政府的劳务输转外出务工,“我鼓励她们走出去,不光是为挣钱,更为了让她们看看外面的世界。”何芳说。

如今,在西和,有1258名贫困妇女从事手工编织,家门口的“美丽事业”,正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妇女靠“指尖技艺”脱贫增收。

肩负妇女的期望,何芳不敢懈怠。她正为车间的草编产品申请商标,想要开创西和草编的品牌,还盘算着在车间建妇联组织,以更好地引导服务妇女。

当然,让扶贫车间惠及更多妇女,是37岁的何芳的“终极目的”。附近的云华山景区正在开发,何芳已在着手研发更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景区开放后,游客数量将大增,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为妇女创造更多收入。”她信心满满。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