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妇女在扶贫车间做工。 刘丽君/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见习记者 刘丽君 记者 袁鹏 张园园
“大家把头抬起来,不要低着头。”
东乡县妇联主席祁秀莉清晰地记得,5年前第一次在布楞沟村给妇女们上技能培训课时,台下十几名妇女都羞到不敢抬头。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群山起伏,沟壑纵横,被称为“地球的肋骨”,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全县31万群众分散居住在近3000条山梁深沟中。“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脱贫看东乡。”深度贫困的东乡县,是甘肃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5年后,祁秀莉行走在东乡群山深处的大小村落,与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讲述这些年的变化,她感慨,东乡族妇女“变了”,她们终于“抬起了头”。
从“0”到“33”
从2015年开始,东乡县妇联就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在东乡开展妇女就业技能培训。可动员东乡妇女走出家门,真是个“天大的难题”。
“她们家庭地位很低。”祁秀莉一度犯了难。那时的东乡,女孩可能年纪很小就已嫁人生子,更不能抛头露面,没有任何创造收入的机会。
一次,县妇联要在布楞沟村开展培训,祁秀莉和同事挨家挨户敲门动员,吃了不少闭门羹。有的质疑她是“骗人的”,有的即使自己愿意,公婆也不同意。
今年46岁的村民马麦热在是祁秀莉攻克的第一座“堡垒”。“她曾在外地打工,算是思想开通的。”祁秀莉告诉马麦热在,学习技能后可以工作赚钱,让她有些动心。
就这样,马麦热在成了培训课上的第一个学生,也成了布楞沟村刺绣巾帼扶贫车间的第一个工人。培训期间,县妇联给每人每天发放30元务工补助,工作后,马麦热在能在车间拿到2000多元的月薪。
“能在家门口挣钱,好啊!”只会说东乡语的马麦热在终于结束半生漂泊,她不用再“被逼着去外地打工”。
2018年,由中国石化和厦门市湖里区联合援建的一座崭新的巾帼扶贫车间在布楞沟村落成,马麦热在成了车间负责人,她带着15名妇女一起干,这个制作东乡族特色美食油馃馃的车间每年能创造100万元的产值。马麦热在在村里渐渐有了信服力,2017年,她被选为布楞沟村妇联主席。
开明的家庭氛围,让马麦热在的儿媳妇也有了施展的空间,经营起了农家乐,一年能为家庭带来上万元收入。
收入上的增长是最有诱惑力的,从推脱拒绝无人应答,到现在布楞沟村总计有劳动能力的33名妇女全部参加技能培训,找到了工作。炸油馃馃、刺绣、种木耳……她们平均每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纯收入。
在布楞沟村的成功尝试,给了祁秀莉继续开展工作的信心。
2019年,东乡县妇联共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580余人,2020年计划培训5000名贫困妇女。截至目前,东乡县共有11个巾帼扶贫车间,带动了659名妇女就近就业。
一次思想的解放
“我现在有钱了,可以自己买衣服,买化妆品!”周拉比叶是个爱美的女孩儿,从去年11月来厦临远达服饰扶贫车间上班后,她每个月能赚4000多元。
“去扶贫车间上班!”这些年如一股潮流,在东乡妇女中蔓延。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扶贫车间成了让更多东乡妇女摆脱贫困的方式。而比增收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份工作带给她们的思想解放和信心提振。
“这是东乡的一次妇女思想大解放。”东乡县龙泉镇党委书记杨志君站在龙泉镇拱北湾村扶贫车间,颇有感触。
曾经的东乡由于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几乎没有产业,青壮年男性外出打工,妇女在家耕种,看天吃饭。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东西扶贫协作”厦门湖里区对口帮扶、中石化对口支援的扶贫车间在东乡各个村落建立起来。“扶贫车间把她们从土地里解放了出来。”杨志君说。
截至目前,龙泉镇的15个深度贫困村中,就有14个扶贫车间已投入使用。拱北湾村的服装生产车间就是全县第一个挂牌的巾帼扶贫车间。
“上几天班就跑回家了,新媳妇觉得出来工作丢人,这种现象每个村都有。”祁秀莉回忆。后来,县妇联干脆进行“包村”,每个妇联干部负责一两个村的妇女思想工作。祁秀莉还记得自己把拱北湾妇女召集到一起后说的话:“你们有了收入,给娘家买上一斤茶叶也不用看婆家脸色啊!”
这句话,把在场的很多人说哭了。
为了工作的“仪式感”,县妇联给车间女工做了统一工作服。一开始大家扭扭捏捏不愿意穿,“我就夸她们穿上好看,她们高兴,现在都穿上了。”
“以前有人从窗前经过,都害羞地拉窗帘,现在个个昂首挺胸的,我开玩笑说,你们有钱了,皮肤好了,脸都变白了。”杨志君眼见着这种变化。
“东乡女儿能挣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渐渐地,扶贫车间里稳定出勤的女工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埋首田间灶台的妇女被解放出来,走上了工作岗位,传统的“女子无用”观念,在这片土地上逐步瓦解。
教育改变命运
“这道题我真的不会,求老师给一点分吧,我一定会好好努力!考得不好父母就会让我辍学,把我嫁掉,我不想嫁人。”
这个东乡某小学六年级小姑娘留在考卷上的一段话,让从厦门湖里区赴东乡支教的洪逸倩十分心痛。
曾经的东乡族农民深居大山,上学甚至需要翻山越岭几小时,很多老一辈东乡人一辈子没念过书,受重男轻女观念影响,东乡族女童读书的机会更少,早婚私婚的现象曾非常严重。
“控辍保学”成了东乡脱贫攻坚战场上的重要一环。为了保障“一个孩子都不能辍学”的底线,几乎所有的东乡干部都行动起来,尤其是在保护女童上,付出了极大的心力。
为了保障女童上学,东乡县妇联和县法院联合起来,和顽固的家长打起了官司。“有个小姑娘才读到4年级,父母就让她辍学,我们告赢了她父母。”祁秀莉说。这几年,家庭教育大讲堂也在陆续开展,“希望从家庭内部改变传统思想。”
曾任临夏回民中学校长的马自东用东乡语拍摄了《走出大山的路》《女童 女童》两则短片,反复播放给东乡的父母们看。为了给女童更多支持,今年,东乡边远山区的518名女童被送到州市学校接受优质教育,就读期间所有费用全免。厦门成立了支教队,每年选送优秀的老师到东乡,帮助提升当地教育水平……
“丫头也能为家乡分担。”东乡姑娘马翠花学成后,成了县红柳小学教师,“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不然我也早就嫁人了,所以我会教育更多东乡女孩好好学习。”
在严格的控辍保学政策下,现在,东乡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全部回到了学校。那些没上完初中,年龄偏大,不便随班就读的辍学生,也被动员到州县的职业学校,一边补习文化课,一边学习职业技能。
“我不愿一辈子像父母一样,操劳家门口几亩贫瘠的土地。”马世洁就是县职业学校职普班的一名学生。她曾被家里逼着辍学,现在,她在职业学校“就像找到了改变命运的救命稻草”。
这几年,东乡家长的观念渐渐转变。“不能让女儿受我的苦,所以我一定要让女儿上学。”年轻的东乡母亲们,正在迸发强大的力量。
在政策支持下,在一群人的努力下,如今,每一个东乡女孩,都有了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抬头走出大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