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袁鹏
□ 见习记者 田梦迪
“刚开始学习香包制作的时候,觉得自己就是做个针线活儿,静不下心来。后来通过学习各种针法、色彩搭配、图案布局,心里越来越喜欢。现在,每当看着自己亲手做出的色彩斑斓、图案各异的香包,感觉就是一种享受!”8月21日,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义渠村的香包绣坊,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的绣工张煜瑶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说,香包已经成了她心里割舍不掉的东西。
古朴的牌坊,清幽的林荫小道,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古民居、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就坐落在此,这里就是位于西峰区肖金镇的义渠村。来到这里,你能感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近年来,在庆阳市香包绣制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兰芳家庭的带动下,义渠村着力于传统庆阳香包艺术的传承和旧村容村貌的保护性开发。本着“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的原则,刘兰芳和丈夫在村里建起了博物馆,保护了旧民居,不仅保留住了老村子的乡风旧韵,同时带动村里的居民加入香包产业加工和田园旅游业的发展中。
“香包”绣坊,这里的工作特别有文化氛围
“这几年我在家带孩子,不方便去工作,就跟着这里的老师做做绣片。我的工作模式很灵活,活儿可以在绣坊做,也可以拿回家里做。在家里做香包一方面可以不出门就能赚点钱,一方面可以顺便带孩子,两个都不耽误。”刘小芳是绣坊的一名技术工,她正在制作的香包绣片是样品,是拿给村里别的绣工做示范样板的。“在这里我一边向老师学习一边做,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在这里工作特别有文化氛围,我很喜欢!”刘小芳告诉记者。
不仅村里的妇女们跟着刘兰芳做香包,邻近乡镇、城市社区的妇女也跟着刘兰芳学习香包制作技艺。
记者了解到,在刘兰芳的绣坊里,像刘小芳这样的绣工有很多。她们中或者像刘小芳一样居家照顾孩子、老人,或者闲居在家等,许多人从小就接触过香包这样的针线活儿。有了刘兰芳的绣坊,她们不仅可以把过去的老手艺捡起来,学一些新东西,还不用管销售的事,在家闲着就能赚些零花钱。
据记者了解,在义渠村,80%留在家里的妇女都在从事香包制作,这些香包由刘兰芳的绣坊统一做技术指导,统一销售,除了像张煜瑶这样的专业技工外,她们月人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
传承“香包”技艺,做幸福女人
“制作香包,传承的不仅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文化,香包文化中有着这样一种文化遗传基因。”“做香包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一门艺术,它很容易让人安静下来、沉下心去享受那个创作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做香包的女人是最幸福的!”刘兰芳对记者说。
刘兰芳曾经是一名下岗工人,为了生计,下岗后的她做过餐饮等各种小生意,但她始终难以从生意中找到心安的感觉。那个时候,庆阳民间的香包开始逐渐在市场上出现,看到有不少香包艺人因为香包制作而崭露头角,这使得刘兰芳也萌生了尝试香包制作的念头。
甘肃陇东民间素来就有香包(民间称针线活儿)制作的习俗,刘兰芳从小就跟家里的老人学得一手好针线活儿,做香包对她来说是最熟悉的事。但没想到这一尝试彻底激发了刘兰芳对于香包制作的热情,她一头扎进去、从此“不能自拔”。从最初背着自己的作品走南闯北上展会、拜访商家,四处推销自己的作品,到后来刘兰芳的作品逐渐受到业内的认可。
近些年来,刘兰芳的香包作品先后获得庆阳香包艺术节和省级、全国各种节会上的大奖。如今,刘兰芳和丈夫共同创立的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文化部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庆阳香包绣制);被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扶贫办联合授予“甘肃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被甘肃省妇联授予“陇原巧手”示范基地等称号。
从一名下岗女工到香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经过不断尝试努力中,刘兰芳不仅在香包技艺传承中继承了庆阳民间优秀的香包技艺和传统,还结合现代生活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了一系列有别于传统香包的全新作品,并且通过发展香包产业带动了当地妇女的就业增收,从而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刘兰芳的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农村近百名贫困户解决了就业问题,仅2017年以来,就在精准扶贫村培训“陇原巧手”2183人,其中贫困妇女1600多人,实现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累计带动2万多名妇女参与香包文化产业。刘兰芳夫妇还通过建立香包博物馆、民居保护、生态提升打造了田园生态特色义渠村发展模式。2013年以来,义渠村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义渠村—菊尚之约”文化旅游节,带动邻近三个村近百名村民参与劳作,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团体活动近百次。
“刘兰芳她们搞的香包绣坊和香包博物馆,不仅留住了村里传统的老东西,还让村民们有事做、做的东西有地方卖,她真做了件好事!”义渠村70多岁的香包老艺人贺玉梅说起刘兰芳的绣坊,赞不绝口。
“随着庆阳香包产业的做大做强,我想通过自己带动更多妇女、特别是年轻妇女加入我们的团队,让女人们跟我做香包,让男人们在我们的田园生态村就近就业。让她们不出门就能养活家,让孩子不再留守、老人得到照顾赡养,让我们村的每个家庭过得更加幸福、安稳!”刘兰芳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