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除了依法严厉打击网络性侵相关违法犯罪活动,斩断网络性侵犯罪链条外,还应立足法律监督职能,深挖细查监管漏洞,破解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发现难、取证难等问题。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离不开网络行业的监管自觉及自我规制,加快推动网络服务分级制度、成人网络产品提醒提示机制、网络举报系统完善畅通、网络隐私保护、青少年模式完善等专门机制迫在眉睫。
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离不开家庭的引导与配合,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通过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家长管理功能等方式,帮助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用网习惯。
■ 林晨
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中学生占比居首位,高达26.9%,未成年人群体已成为当代网络“主力军”和“原住民”。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线教育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在线教育用户约占网民整体的46.8%。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门梳理近年来办理的网络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发现网络环境中的不良有害信息及匿名社交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致使未成年人成为网络环境下的高风险群体。
网络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特点
“匿名匹配”交友埋雷,“附近的人”动机不纯。各大社交软件为争得一席之地,围绕“性格匹配、灵魂交友”等年轻群体关注的特色功能进行推广。
2018以来,朝阳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办理的网络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有80%以上系通过此类软件线上结识线下性侵。继“漂流瓶”因涉及不良信息下架后,“摇一摇、附近的人”等陌生交友功能也成为“暗渠”。部分问题社交软件在被下架后“卷土重来”,虽新设“青少年模式”但并无实际身份验证。
“偷拍”“曝光”要挟恐吓,梦魇缠身“言听计从”。如今,互联网犯罪中“性勒索”趋势愈发明显,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涉世不深的弱点,欺骗、引诱未成年人拍摄色情图片和视频,或假借网友见面进行线下偷拍,以曝光相要挟对被害人加以控制,多数被害人不敢、不能反抗。
“套路”教程分饰多角,“话术”“圈套”步步为营。如今,部分不法分子利用相关教程,网上学习交流“约炮”“速推”等话术,“把控”异性感情、套路女性与自己发生关系。对于不谙世事的未成年女性,则更容易陷入泥沼之中,无法自拔。
法律意识缺失淡薄,小恩小惠“出卖”隐私。部分犯罪分子熟谙未成年人急于挣钱、轻信他人的特点,从而将其引入犯罪深渊。大多数未成年人为了一时之利,不惜通过裸聊等方式获取“报酬”,甚至在被威胁后选择隐忍,为及时有效地打击此类犯罪带来困难,客观上也会变相纵容,使得更多的被害人遭受性侵害。
酒店管理亟须“亮剑”,斩断“黑手”在一线。相比于宿舍、教室、偏僻的公园角落等地,酒店更为隐蔽,大多数未成年被害人进入房间后因两人独处,更觉无求救可能,进而被侵害。
2018以来,嫌疑人在酒店宾馆内实施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占比达46%。鉴于案件暴露出的身份登记流于形式等问题,酒店性侵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敲响警钟。朝阳区检察院未检部门正在梳理排查相关线索,并就发现的问题开展涉未公益诉讼工作,加强旅馆业相关制度的监督管理,健全未成年人入住宾馆监督保护机制。
侵害“随机”,监管侦破难度大。网络性侵行为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产生、发展、实施都受制于网络技术的实际运行状况。嫌疑人借助网络突破空间界限“足不出户”完成犯罪行为,又由于行为人与被害儿童建立关系具有随机性、偶然性,网络监管条件难以同步跟进进行事前监测和预防,相关部门在网络安全管理领域出现职权交叉,导致网络性侵案件中证据提取、留存也成为一大难题。
防治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的措施建议
检护明天,关爱未来。除了依法严厉打击网络性侵相关违法犯罪活动,斩断网络性侵犯罪链条外,检察机关还应立足法律监督职能,深挖细查监管漏洞。通过最高检“一号检察建议”深入落实、强制报告制度细化落地、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取证、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提前介入、“净网护苗”专项行动等工作,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破解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发现难、取证难等问题。
网络有界,守土有责。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离不开网络行业的监管自觉及自我规制,加快推动网络服务分级制度、成人网络产品提醒提示机制、网络举报系统完善畅通、网络隐私保护、青少年模式完善等专门机制迫在眉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核心不应仅是限制,而是通过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网络服务及产品培养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把好入口关、内容关。
家育自护,筑牢防线。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离不开家庭的引导与配合,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通过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家长管理功能等方式,帮助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用网习惯。开展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及隐私保护家庭教育。未成年人不仅是被保护者也是自我保护的主人,应学习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形成“网络鉴别力”与“网络免疫力”。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没有局外人,当全社会都成为净化网络空间的参与者和维护者,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方能照亮网络世界里的“隐秘角落”。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