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丹平
“刚开始时戴口罩会觉得有点不方便,现在戴口罩已经跟喝水一样平常了。”“如今在公交车和医院、银行等公共场所,扫码、测体温都必不可少。”“外出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现在,这些在抗疫期间推广形成的卫生习惯,已逐渐变成我们的生活新常态。
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警示我们,抗疫需要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起。《淮南子·诠言训》称:“涤杯而食,洗爵而饮,浣而后馈,可以养家老。” 在清洗餐具时,需先把手洗干净,此即《礼记·少仪》所谓“凡洗必盥”。疫情防控,专家一再强调勤洗手、讲卫生,这也正与古人不谋而合。而预防病毒更是与个人的卫生习惯密不可分。众所周知,新冠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就是飞沫,研究表明唾沫喷的最远可达6米。在公共场合,如果我们咳嗽、打喷嚏时能自觉做好遮挡,不随地吐痰,不高声喧哗、大吵大闹,就能大大减少甚至阻断病毒的传播。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良好卫生习惯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更不可小觑。
除了个人卫生习惯,抗疫也离不开全社会卫生习惯的提升,而强化人们公共卫生道德,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形成“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的社会新风尚,可以说是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抗疫方式。今年5月起实施的新版《首都市民卫生健康公约》,就把讲究卫生、文明用餐、知礼守礼、注重预防等良好卫生习惯列入了“卫生健康公约十条”。6月起施行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也从法规角度剑指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倡患病戴口罩、排队守好“一米线”、使用公筷公勺践行分餐制等一系列文明健康新风尚。
在疫情的超强“倒逼”之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好习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一项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们健康意识情况的调查表明,88.9%的受访者防护意识依然强,90.3%的受访者适应当前常态化防疫的状态,64%的受访者会在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时保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目前,虽然我们取得了抗疫初步胜利,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仍任重道远。公共卫生,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勤洗手、常消毒、外出戴口罩、打喷嚏掩口鼻、保持社交距离、居家常通风等良好卫生习惯,理应长期延续并坚持下去,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健康新习惯和文明生活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