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8月21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创业创新 小店经济:撑起两亿人的钱包 她们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被动留下到主动回归

她们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手脚麻利的包装工人祈福姑娘,是车间的任务担当。

吉克石良(左)与女伴。

从猪倌到农产品电商收购商、种植基地投资人,陈阳将多次创业的基地锁定在家乡。

 

当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化发展浪潮涌向农村时,土地上的农村妇女们成为“时代选中”的人。“没文化”的母亲、留守的妻子、学成归来的学子,她们借“电商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机遇,以旺盛、柔韧的生命力改写命运,撑起家庭和村庄的另一片天。四川深度贫困地区三位“70后”“80后”“90后”女性的故事,折射的正是这种改变。从被动留下到主动回归,农村妇女正逐渐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 段浩然/文 安舜/摄

“小娃娃要读书,再累我们都支持”

鹅蛋脸、高鼻梁、大眼睛,岁月和生活洗礼过的脸上,还能找到羌族祁福姑娘年轻时鲜亮容颜的轮廓。她是车间最麻利的包装工人之一,电商订单陡增时是整个车间的任务担当。她也期待这样的时刻,毕竟快递箱越多,她就赚得越多。

祁福姑娘居住在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杂谷脑镇日底村,也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靠打零工挣钱的她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支柱,丈夫外出务工残疾后基本丧失了劳动力,两个女儿还在上学,家里耕地面积只有1.51亩。脱贫攻坚一开始,祁福姑娘家就被定性为贫困户。

十几年来,祁福姑娘辗转不同的工地,搬水泥、做饭都做过,工钱少的时候50元每天,多的时候100元~150元每天,一点一滴地支持两个女儿的学业。

艰难生活的改善,发生在地方特色食品有了产业化发展后。县里引入了食品工厂,祁福姑娘人生第一次有了稳定的工作。“平均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网上订单多的话,就有3000多元。”她说。

前段时间,州长在拼多多直播带货,工厂的订单受带动爆发。多挣的钱,她谋划着给丈夫买些补品,给孩子多点零花钱。

跟大多数“70后”农村妇女一样,谈到自己的时候,祁福姑娘捏紧衣角,不知从何开口。话匣子在聊起女儿的时候被打开,“我们没有文化,小孩没文化更‘老火’,外面出去哪里都要认识字。小娃娃喜欢读书,再累我们都支持。”四年前,大女儿成功考入厦门大学。两年后,小女儿也考上了四川省内的大学。

村里人总夸两个女儿争气,让女儿回家考公务员孝敬父母。祁福姑娘自己倒没什么期望,比一些城市父母还要豁达,“我们父母没什么本事,只能尽量支持读书,她们做什么,自己喜欢就好。”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教育已经是公认改变女性命运的最佳路径。而在就业机会与结构更为单一的乡镇,教育对女性的意义更显重大。一批像祁福姑娘这样“没什么文化”的“70后”农村母亲们,在教育普惠的红利支持下,正用自己的努力,将下一代托到自己头顶上的山峰。

“自己挣钱,就自信一点”

乐美小镇彝绣扶贫车间启动的时候,“80后”彝族妇女吉克石良只是一个“后勤保障”,负责安排水电、卫生等车间琐事。即便这样,正式上班前,吉克石良还是紧张忐忑了一段时间。一是生了3个小孩后,很期待能自己出去做点事情;二是担心自己做不好,被别人嫌弃。

父母很早就过世,吉克石良四姐弟相依为命,她是家里最小的妹妹。姐姐一个人打工、种地,把她和其他两个哥哥、姐姐送到了学校。十多岁的吉克石良并不知道上学的明确意义,前一天玩累了,课堂上就直接睡着。总之还是跌跌撞撞幸运地念完了高中。在未来,这段经历将支持她蜕变成脱贫车间负责人。

很快,车间主管留意到了干事利落、学东西快、沟通清楚的吉克石良。广东佛山提供了几个前去学习刺绣的名额,吉克石良成为其中之一。

乐美小镇彝绣扶贫车间坐落在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在“支格阿龙”一章中记载,莆莫列依开创纺织技术。传说的发生地,就在现在的美姑县。在美姑境内,彝族女性大多都会刺绣。

吉克石良的任务,就是学好广绣技法,回来带领从山上搬迁下来的妇女,学会刺绣广东厂商所需的图案,换取报酬。

新一代的年轻彝族家庭,常见的分工是男人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照顾家庭。家里就留下妇女和小孩,“以前住在山上,水电都不方便,男人出去打工,妇女天天背着孩子在地里干活儿,拖玉米、挖马铃薯。农活永远忙不完的。”

“本来在佛山感觉是没学会的,回来要帮其他人看,突然之间就搞明白了。”在丈夫眼里,吉克石良当上负责人之后,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人也自信了起来。现在就盼望着等小孩都上学了,自己再去“多读点书”。

同样更加自信的还有一同工作的绣娘们,“多挣点钱,自信一点,自己挣出来的钱,花的时候理直气壮”,如果能进入扶贫车间工作,彝族妇女们至少每年能获得24000元的工资。

绣娘们常常带着孩子一起上工,背上背着一个,脚边爬着一个,还有东摸摸西摸摸什么都好奇的一个。大厅里回荡着孩子的嬉闹声,而绣娘们屏气凝神,一针一线绣出全家人明日生活的蓝图,也撑起了家里的另一片天。

“猪圈待久了,朋友都绕着我走”

大学毕业后,“90后”陈阳本来在成都有个建筑公司的工作机会,但参加完一次创业大赛之后,陈阳就再也找不到理由继续那份月薪1500元的工作了。

“我们做了一个农业养猪相关的创业提案,我还去养殖场里实习了一段时间,最后获得不错的奖项。”陈阳很快做了决定,回到家乡昭觉创业。昭觉县同样位于凉山州,是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考察的贫困地区。

于是拿着东拼西凑加上申请妇女贷款筹来的28万元,陈阳买进100多头猪仔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为了节约钱,她与合伙人变成了全职“猪保姆”,早上4点起来搅拌猪食,7点喂完之后开始给猪打针,9点打扫猪圈。刚开始猪小的时候,干完这些活只要半小时,猪长大了之后基本每天3小时起步。而到了下午,又要开始准备晚上的猪食。

当陈阳后来已经能笑着面对这段经历的时候,她最经常跟人分享的还是朋友聚会时的辛酸,“大家知道我在养猪,有几个同学就莫名其妙地一直说好臭好臭,她们还问我有没有闻见有一股臭味。”

艰难的养猪历程没有获得期待的丰收。由于不懂市场,加上遇上了两次非洲猪瘟,陈阳的猪出栏后只能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处理掉。能处理掉还是她连续一周堵在屠户门口推介的结果。

一次偶然的机会,重新点燃了陈阳的创业思路。昭觉的贫困户广泛种植一种名为羊肚菌的食用菌,用来煲汤极为鲜美,在广东地区大受欢迎。于是陈阳调整思路,做起了昭觉农产品与广东大市场之间的桥梁,不仅赚回了之前亏掉的钱,收购范围也逐渐从几村几户,覆盖到了多个贫困村。

今年,陈阳又瞄准了电商给家乡带来的全新机遇,准备针对拼多多等平台开发9.9元包邮的苦荞茶等高性价比商品,让消费者更多了解到家乡的好货。某次刷朋友圈时,她发现有凉山女孩自己拍视频,帮家里的店铺带货,便琢磨着怎么把凉山的风光也放到网上。

“每次结款的时候,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陈阳说。目前,她还投资了一个示范化种植基地,未来,将为更多的家乡妇女提供就业岗位。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