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任然 文/摄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藏在小村深处的杨氏宗祠并不难找。村口,树立着一座名为“升庵故里坊”的高大牌坊,进村的蜿蜒小路上,处处可见杨升庵生平简介、清风事迹、家教家训等各种宣传小画。循着小画,青砖灰瓦、红木土墙的“杨氏宗祠”即现眼前。
民谚有云:“相如赋、太白诗、东坡词、升庵科第”。其中,升庵即指杨升庵,本名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其为新都人,是明朝蜀中唯一的状元,也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新都杨氏乃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几代人读书进取、清白传家,逐渐发展成为全国赫赫有名的“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杨氏家族。
如今,让四川人对杨升庵津津乐道的不只是家族的功名,更是对造就此成就的思想精髓——“杨氏家训”的赞叹与颂扬。
“杨氏家训”的三个核心
“四知”“四重”“四足”,是“杨氏家训”的三个核心。
“杨氏家训”多与清廉有关。相关史料记载,杨升庵的祖先是东汉太尉杨震,曾有县令在杨震路过时,在夜里送上黄金十斤,并特意告知天黑无人知晓,杨震即刻拒绝,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四知”家训由此传承。
在市区,升庵桂湖是杨升庵曾居住和读书的地方,被一代又一代的当地人,培育种植出了一眼望不到边的满塘荷花,表述着后人对升庵家族的诠释和敬仰——“出淤泥而不染”的“清白”风采。
近年来,成都市以廉政文化建设为重点,推进全社会廉洁文化建设,早前被认定为“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的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亦是廉洁教育基地之一。
“廉洁家风能世代传承,与杨家家谱一直续存至今有关,也与‘家法重教育’这一家训相关。”杨升庵的第十四代孙杨德力说。
家谱记载了杨家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已致力于研究杨家历史二十余年的杨德力,正是“从家谱中,穿越时空与先祖对话,去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瑰宝。”
“小时候,我的祖母就指着‘家谱’告诉我,这是传家宝。”杨德力说,家谱经历了百年,其中不乏风云动荡年代,仍旧完好保存至今,可谓弥足珍贵,它是杨家后人不断学习家训、传承家风的重要载体。
杨德力从家谱中探究出了一条遗训——“家法重教育”,出自杨升庵的曾祖母熊夫人的“四重”遗训,全文是“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熊夫人对族人的工作、产业、礼仪和教育等均做出了规定,教育子孙亲善和睦,兴家立业。
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教子极严,他教导杨慎“读书登科是第二事,修身齐家乃第一事也。”“吾立身四字,正、直、忠、厚”。强调做人比读书、功名更加重要。
杨德力解读,“重教育”意指重视有关能力提升的教育,也有教育后代要永葆清白传家的宗风遗范之意,还包涵了重视教育方法之意。
杨德力回忆父亲杨崇逸对自己及兄弟姐妹的教育中,在待人接物、行为仪态等细节上非常讲究礼数。而且父亲虽威严,但自己“从没挨过打”。
还有一个“杨氏家训”的核心是“四足”家训。杨升庵流放云南前夕,借前人创作的《四足歌》,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教育子孙淡泊名利,节俭持家。杨崇逸对杨德力等子女的教育也以身作则,恪守“四足”家训,一生勤俭,守护祠堂。并继承杨家爱乡族规——做益民善事,不忘家乡、国土养育之恩。杨崇逸是村里乐于助人的典范。在他去世前一夜,还细细嘱咐杨德力“把今年的党费交了”。媒体曾报道,村里干部回忆,“村里党员的党费大概每年10~12元左右,杨崇逸常年坚持每季度交50元党费。”
让更多的人从“杨氏家训”中受益
父亲去世前,6年病重,杨德力在病榻旁守候6年,父亲去世后,当时已年过半百的杨德力接过重任,成为“守堂人”,为让更多人了解升庵家族“四知”“四重”“四足”家训家规,义务担任讲解员、讲师,不仅在祠堂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到访者讲解,也在四川巡讲,至今已有受众700万人。
“在新都,很多民间训诫都与‘杨氏家训’有关。”杨德力说,清廉为民、崇俭重教的杨氏家风,不仅深刻影响着杨氏后人,也在不断泽被世人。四川新都因“状元故里”而闻名,以杨升庵为代表的杨氏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滋养着一代代新都儿女。
常年对外开放的杨氏宗祠、升庵祠以及升庵生平馆,都以各种形式记载着、陈列着升庵家族的功勋成就、佳话美谈;在新都的社区街道、商区大楼、学校机构等各种场所、各类组织中,也常年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讲述着杨氏家族的家风故事。
“将杨升庵家风家训与专业人士合作,共同编制成沙画、舞台剧、川剧……并在全省各地和本区中小学校、社区推广巡演。”新都区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5~2020年,区妇联以“古风清韵传万家”为主题,共举办杨升庵家风家训故事分享会和小品展演、亲子体验等活动80余场,受益群众4万余人。此间,杨德力家庭被评为了全国最美家庭,“杨氏宗祠”也成了成都市妇联的家庭文化示范基地。
如今,杨德力一直在通过各种载体,培养更多优秀讲师。“这些讲师将持续性地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弘扬杨氏家族清白传家、心系苍生的家风。以这样的方式,将‘杨氏家训’传承下去。”杨德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