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丁秀伟 茹希佳 见习记者 韩佳宁
七月过半,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上雨水连绵,迷蒙的水雾中织染着油润的绿意。上海,这座以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拥有5680平方公里的郊区土地面积。现代化农业科技和生态经济,正在成为上海乡村走向小康生活的“绿色引擎”。
女性“新农民” 点亮科创农业新天地
采收完六月成熟的青扁豆之后,“85后”女农人王黎娜一刻不停,清根还田、蓄水翻耕。眼前广阔的青青禾田,在不足20天前还是扁豆藤的天下。望着这个清秀文弱的女性,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产生了疑惑:凭借她和50多个农民,如何迅速完成这样繁重的轮耕工作?
“在我们扁豆基地,60%的农业作业是机械化操作。”王黎娜回答,“现代化农业产能对比传统农业的产能,打个比方:我父亲那一代,原来一个人管一亩田,到我这代一个人能管10亩田。”
用喷淋系统迅速浇灌土壤,在4米多高的新型连体大棚里,旋耕机畅通无阻。比起老一辈农人,王黎娜带领的青年团队把效率提高了10倍。
王黎娜是土生土长的浦东南汇农村姑娘,2008年大学毕业后,她顺利进入银行工作,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跃农门”一代。没想到,两年之后,她却返乡开起了农产品结算中心,当起了“新农民”。
2010年刚返乡种地的时候,许多乡亲遗憾地说她“傻掉了”,但很快,乡亲们便分享了这位新型职业农民的成果。2011年,她组建的青年扁豆种植队伍培育出了“红刚三代”扁豆新品种,产量大幅提高,年产值高达3.75亿元,亩产值1.5万元左右。到了2019年,虽然扁豆种植面积仅为9031亩,但是总产量1.7万吨,亩产值超2万元。扁豆农户们纷纷盖起了新房,购置了新车,他们高兴地把新房新车叫作“扁豆房”“扁豆车”,把王黎娜唤作“扁豆姑娘”。
与王黎娜相似,陶莉洁也是一位“新农民”。“我属于‘捡皮夹子’类型的,”她羞涩地笑着,“妈妈基础打得很扎实,桃子质量很高,有稳定客户。但是现在业务都转向互联网,我就辞职回来帮忙了。”
现在,陶莉洁一边在中国农业大学继续学习,一边帮助母亲做网上业务。今年,她和“扁豆姑娘”王黎娜、“草莓姐姐”刘海燕等十几个浦东女农人一起开起了直播,为浦东女带头人协会旗下的农产品牌“帼农”带货。
“我们的草莓是喝牛奶长大的,特别好吃!”刘海燕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她也是浦东农村姑娘,西安交大计算机系毕业后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成为母亲之后,抱着为孩子种植“放心蔬果”的初心,她在2009年创办了桂峰蔬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对标国际农业技术,在农业科技、农场管理学上发力,还与上海市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合作,培养了千百名学员。这些课程,也被刘海燕拿到女带头人协会的学习会上分享。
在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和妇联的推动下,这些“农二代”女性走在一起,组成了“女带头人协会”。她们彼此学习,互相支持,分享农业职业经验和女性生命成长故事。在2018年“浦东新区十佳新型职业农民”中,有9人是女带头人协会会员。她们成为上海农业产业中的一支强军劲旅,也为浦东新区点亮了一片科技创新农业的新天地。
“绿富美”崇明 探索生态经济的乡村先锋
在与浦东隔海相望的崇明岛东南端,瀛东村的渔户们迎来了岛上的第一缕阳光。这座崇明岛第一个迎来日出的村庄,只有31年村史。在长江入海口的江海交汇处,崇明岛陈家镇的村民在党员陆文忠的带领下筑堤围圩,历经9年围垦出了4000多亩土地。这里曾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开拓创业的精神象征,现在它是探索生态经济转型的乡村先锋。
出生于1975年的陈柳是瀛东村的第一代村民,她见证了家乡的生活一步一步走向富裕之路。“小时候,渔户们住在破旧昏暗的棚户里,家里什么也没有。”在鲜花点缀的红顶白砖二层小楼前,陈柳回忆着。随着陈柳长大,家里的东西多了,房子高了,后来住上了村里统一为村民们建设的渔户别墅。
2013年,瀛东村成立了社区经济合作社,村民们成为村集体企业的股东,每年都能领股份分红。“相当于村干部们都在给村民打工”,陈柳总结道。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继续为村民创收?在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发展目标下,瀛东村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从2009年起,瀛东村就投资建造了32幢旅游别墅,走向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道路。鸟瞰瀛东村,田畴鱼塘之间的一排排红顶小屋是村民别墅,而蓝顶小屋则是旅游度假村的别墅。经过9年的探索,瀛东村形成了一个集餐饮、会务、住宿、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度假村。通过与海洋大学、崇明旅游投资公司合作,原有的淡水养殖业转型为无公害水产养殖和垂钓休闲项目。村中的500亩蔬菜大棚改种花卉,为2021年在崇明岛举办的第十届花博会提供鲜花产品。
崇明区还有一个村,年入千万靠种树。这就是在世界园艺市场小有名气的“中国瓜子黄杨之乡”园艺村。记者走进园艺村,不禁屡次停驻,欣赏“白墙青瓦竹篱笆,千枝重叶踞虬龙”的美景。林水相依的庭院中,茅锦昌和倪玉琴夫妻俩正在家中林圃为黄杨剪枝。一米半高的黄杨树,一株能卖出1500~2000元。去年,家中的4亩黄杨田为他们带来了20多万元的收入。这对年过花甲的夫妻虽然生长在黄杨之乡,但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老年时种树的收入居然能为女儿解决在城里买房的首付款。
“我们的黄杨融入苏派盆景风格,发展出了‘崇派’风格,抓住了盆景市场的机遇”,园艺村党支部书记董辉介绍道。据了解,现在园艺村800户村民中有85%从事黄杨和花卉种植,2018年产值近4000万元。
【记者手记】
当乡村振兴遇到全面小康
上海凝聚了中国人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最美好的想象,上海市郊区也低调地走进了小康生活的道路。对上海乡村的认识,是我们此行的意外收获。
黄浦江东侧的夜市,人流如织。这里有老妪的手工编织摊位,有时尚青年的移动咖啡豆实验室。在眼花缭乱之中,一处盛满新鲜瓜果的摊位吸引了我。摊位后坐着四五位女性,年龄跨度从20岁到50多岁。摊位前的“帼农”招牌刺激了我的职业神经——巾帼农民?
上前询问一番,得知她们正是来自浦东新区妇联支持下的妇女团体——女带头人协会。从她们笑容中还看得到农村特有的淳朴气息,而她们的科技农业发展路子、家庭农场亲子游项目、电商销售新模式等新尝试却“洋气”十足。浦东不仅是上海金融中心,还拥有大面积的乡村地带。协会会长孙育红告诉我们,在浦东搞农业的女人,能手很多。浦东妇联干部蔡藜夸赞道,女带头人协会在“双学双比”活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女带头人们却谦虚地说,感谢妇联把她们团结在一起,还为她们搭建平台,举办各种时令农产品“丰收季”,为她们的农产品“背书”。
崇明区的立体化农旅经营模式已经发展了10年,经营者告诉我们,这些年他们“小步不停”在细节处创新,让旅游者年年见新意。除了翻新农旅景色、开发绿色农副产品,还聘请了专业设计师和当地妇女,开创崇明土布文创品牌,销路不错。
当乡村振兴遇到全面小康,上海给出了现代化农业和生态经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