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子
这个暑假,已被新冠肺炎疫情“圈养”了半年多的孩子们无处安放?闷热暴晒的三伏天,没有比去博物馆更适合孩子们的活动了。有人说,博物馆是人类最后的安睡之地。的确,再小的城市都该有一座博物馆,因为那座城、那些生活过的人和创造的文明都在博物馆里存续,供一代代人走进去触摸历史。
趁着暑期国内疫情好转,我带着8岁的盈盈和她14岁的哥哥来了一次“爱国一日游”——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国家博物馆看展,让他们去现场亲身感受课本和视频里的场景与故事。
两次去天安门广场,看庄严升旗
7月14日凌晨3点,哥哥把我们叫醒,迅速洗漱后直奔天安门。3:50我们在南长街下车,过安检,走到故宫午门华表边已是4:05,这才得知:往天安门广场的通道几分钟前已关闭。
不能近距离看升旗,小朋友们显然感到很失落,但当看到国旗护卫队踏出午门,踢着正步走向升旗台,他们的眼睛都亮了。他俩唱着国歌,在国旗冉冉升起时,对着国旗行了队礼。哥哥说这一天特别有意义,当国歌奏响国旗呼啦展开时,他感受到了那一刻的神圣,也理解了课本上的革命先辈们特别了不起。
升旗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告诉小朋友们:这是小升旗,每个月1号会有大升旗,到时礼兵和军乐队会出现,并现场演奏。于是,“八一”建军节这天,我们2:40起床,早早就到了天安门广场,站在正对着国旗的中轴线上。
礼兵在外金水桥边雁翅排开,军乐队列阵在旗台边,现场演奏国歌。相较于电视上听到的激昂版本,现场演奏时,大号的乐声更为雄厚,更能触达人心。现场观众们默默向国旗行注目礼。当国旗升起后,有人自发喊起来:“祖国万岁!”这一句顿时此起彼伏、响彻广场。我身边的小姑娘也跟着奶声奶气喊了一句“万岁”。
接着,军乐队开始演奏起熟悉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全场观众都自发跟着合唱起来,还有人在一边做网络直播。小朋友也扯着嗓子跟着唱起来,有些歌词唱错了,时不时还唱走调。但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已种下了一颗种子:她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萌生了自豪感。
寻美国家博物馆,穿越沧桑看文明
往年的国博特别是暑假期间,无论是大厅还是展馆里,游客乌央乌央的很拥挤。现在的国博非常清静,今年疫情期间国博每天限流3000人,我们提前一周预约,9点准时入场。
国博的古代中国展是经典常规展览,小朋友们选择先参观特展:孔子主题文化特展和甘肃彩陶展。
孔子主题文化特展以孔子和《论语》为核心,从文字、《论语》、孔子周游故事到儒家文化传承徐徐展开。在展厅正中矗立着孔子雕像,他身后是黑色幕墙,在悠悠古琴声中,《论语》名句投射其上,周边环绕着孔子人像,有字画,也有雕塑,是古人和近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如果说一千个人的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这里的每幅作品里,就是人们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以及对孔子的景仰。
孔子特展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将《论语》名句刻成木简,高低错落密密匝匝地悬挂在一条通道上。
我们穿行其中,木简在肩头拂动,仿佛穿行在汉字的长河里。“三人行,必有我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镂空的字型被橘红的灯光勾上了金边,就像暗夜里点亮的一盏盏灯火。
盈盈刚学会《学而》,看到熟悉的字句,她非常兴奋,踮起脚凑近我耳边小声背给我听:“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甘肃彩陶展就在孔子展区的对面。走进去,我们第一次发现,原来甘肃不只有敦煌和飞天,还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有“彩陶之乡”的美誉。
这次展品从80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到沙井文化,跨越了5500多年,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又向前推进了500年。
我们能看到彩陶的器型从简单的陶盘、陶碗演进到倒三角纹圜底罐、彩陶人俑,色彩从红黑单线条演变到三角花叶纹、猪面纹、黑白复彩层层描绘的垂弧锯齿纹饰,用途从烹饪的陶瓮发展到祭祀用的双钩纹鬲、演奏用的彩陶乐鼓……从彩陶中,我们看到了原始农业的繁荣,看到了人们审美的进步,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盈盈说:“它们好美,也很贵。”我听懂了,她说的是文明之美、文物历史之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