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7月29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要闻 要闻导读 习近平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五届 理事会年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  构建困难儿童留守 儿童关爱体系 70年“接力跑”:右玉从“绿起来”到“富起来” “五彩执委”为妇女儿童带来“五彩生活” 青春在边境一线闪耀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70年“接力跑”:右玉从“绿起来”到“富起来”

昔日荒漠今日塞上绿洲。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姜军旗 徐旭 王恒

夏日的山西右玉,如花似锦,嫩绿滴翠。

南山森林公园,一座20多米高形态别致的雕塑格外醒目,这座被称为绿化丰碑的雕塑由红黄蓝绿4棵“大树”拱卫而成,是右玉县生态绿化的标志性雕塑。站在此处远眺,满山绿色扑面,林木葱茏。漫步林间小路,清风送爽,犹如置身天然氧吧。如果没人事先告知,你很难想象,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是黄沙遍地、寸草不生。

这种沧桑巨变来自右玉人70年的绿色接力。70多年来,21任县委书记带领右玉百姓,始终坚持不懈种树防沙,彻底改变生存环境,将右玉的森林覆盖率从0.3%提高到了56%。99%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不毛之地”终变“塞上绿洲”。在创造人类奇迹的同时,也为汉语增加了一个响亮的词汇:“右玉精神”。

绿起来:每棵树都有一个故事

右玉地处山西省西北部,与内蒙古和林格尔毗邻,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终年风沙,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当年曾有外国专家在亲身感受后,建议举县迁徙,并断言:“过不了多久,右玉就会从地图上消失。”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回想起30年前初到右玉时的感受,余晓兰仍然印象深刻。

今年55岁的余晓兰,从小生长在青山碧水的美丽云南。1989年跟随当兵的丈夫从云南开远老家来到右玉南崔家窑村。“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土山包,十几户人家,都是平房和窑洞,一刮起风来,遮天蔽日。”虽然先前也有心理准备,但余晓兰还是被眼前的荒凉震惊。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困的现实生活,虽然流过泪,也有过离开右玉回云南的念头,但余晓兰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只是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她会把30年的青春奉献给眼前的这座大山。

1992年,县里发出号召,鼓励农民治理开发“四荒”。余晓兰和丈夫拿出所有积蓄,承包了村里4000多亩荒山、荒坡和门前的30亩乱石滩。“当时看到右玉老百姓为了改变生存环境拼搏的样子,自己也有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能用双手把右玉变成家乡云南的样子呢?”

困难远远比预想大得多。“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在右玉是十分耕耘才可能有一分收获。即便每天往山上挑60多担水,树苗成活率仍然最多只有20%。”

漫漫寒冬,狂风肆虐,思乡之情和失败带来的挫折感接踵袭来。天性倔强的余晓兰,没有退缩。

当地有一种极度耐旱耐寒、生命力异常顽强的树种“山定子”,非常适合做苹果的嫁接砧木。余晓兰就到很远的山上采集树籽,育苗,嫁接,栽培……栽了死,死了栽。5年后,余晓兰终于收获了第一筐果子。开心的余晓兰把果子分给了乡亲们。“这是上天给这片土地的馈赠,我希望所有人能够分享。”

30年,余晓兰把青春和汗水全部献给了荒山和石滩。投资数百万治理荒山、荒坡1万多亩,将30亩乱石河滩改造为30亩坝滩地,栽植松树80余万株、果树和杨树3万株、人工沙棘苗10亩、柠条苗10亩。余晓兰还利用荒山、荒坡开始发展养殖业,饲养优种绒山羊800只、绵羊200余只。

站在余晓兰的万亩绿园,满目苍翠,碗口大的樟子松、小老杨犹如一块巨大的绿毯,向远处绵延而去,护佑着这片土地。“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山绿了,水清了,生态好了,生活质量也高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劳动模范,荣誉接踵而至,但余晓兰每天依然会扛起锄头上山,继续她的梦想。“我希望用自己的双手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右玉,每棵树都有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有一段植树治沙的历史。”余晓兰正是11万右玉人的一个缩影。右玉精神展览馆,一幅幅历史图片,讲述着这片土地上70年来发生的巨变。南山森林公园,巾帼林、青年林、先锋林随风摇曳,仿佛诉说着右玉人与自然抗争的感人故事。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21任县委书记70年的绿色接力,几代人的艰苦奋斗,1亿多棵林木扎根黄沙,绿化面积达30多万亩,近2000平方公里荒芜的塞上高原最终奇迹般变成了绿色海洋。

富起来:让生态优势变经济优势

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在促进生存条件改善的同时,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右玉年均大风天数从40年前的26.8天减少到了不足15天,年平均沙尘暴天数由1.8天减少到0.4天。近20年右玉的沙尘暴年平均更是不足1天,风沙得到了有效控制。30多年前从彩云之南嫁到塞北高原的余晓兰终于看到了第二故乡从“风沙漫天到绿水青山的巨变”。

70多年的绿化造林,不仅使右玉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也为当地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积累了资本。

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余晓兰除了带动村民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还为乡亲们免费提供优质苗木,为群众义务修剪果树,为贫困养殖户担保贷款。2012年参加党的十八大归来,余晓兰依托自己绿化的山林,开挖鱼塘,培育鱼苗。植上垂杨柳,设置垂钓台,开办起了生态庄园。

“生态庄园可以吸收村里剩余劳动力就业,帮助大家脱贫致富。”余晓兰认为,“植树造林带来的是绿水青山,但通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才是造林绿化的最终目标。”由于新冠疫情,余晓兰的生态庄园也受到了影响,但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她相信游客会逐渐多起来,生意也会越来越好。

同样得益于绿水青山的不只余晓兰和南崔家窑的乡亲。在闻名遐迩的杀虎口,老百姓也依靠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奔小康。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杀虎口地形险峻,历史上战事不断,植被稀疏,遍地荒凉。经过70多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令人惊叹的生态奇迹同样在杀虎口成为现实。如今的杀虎口,东山森林公园满眼翠绿,村西南海子湾水库美不胜收。独特的地貌景观、良好的生态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让贫困村杀虎口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成为可能。2017年6月,杀虎口村率先成立朔州首家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吸引35户51名贫困户入股并实现当年分红。13户村民也开办起了农家乐,依靠生态旅游脱贫致富。

2017年5月,右玉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正式获批成立,成为山西首家省级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同年9月,右玉县成为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生态的好转,除了给右玉带来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和源源不断的游客,还有土壤条件的持续改善。随着土壤条件的不断改善,中药材种植也成为右玉的一个新兴产业。现在右玉正全力发展以板蓝根、党参、黄芩、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建设20个特色中药材种植示范村,发展3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10亿元中药材产业,力争形成一条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

生态改善、产业脱贫,随之而来的是脱贫致富的美好生活。2014年至2017年底,右玉累计减贫15918人,贫困发生率从18%降至0.46%。2018年,右玉县正式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让右玉的生态优势最终转化为经济优势,也让这个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小县在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个战场同时赢得了胜利。

记者手记

做好一棵“小老杨”

几乎在右玉所有的人工林都可以看到一种低矮的杨树,当地人称之为“小老杨”。

“小老杨”是右玉最初植树造林时唯一能成活的树种。它的真正名字叫“南京小叶杨”,南方水肥充足的地方,它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但在右玉扎根土里50年,最多也就是碗口粗,也长不了多高。

但在这片不毛之地,“小老杨”表现出了异常顽强的生命力。

后来右玉人就把“小老杨”这个称呼送给了当地的干部,“咱们的干部就像这树一样,不管气候多恶劣,风沙多大,都扎根这块土地。”

右玉用70年时间,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创造人类奇迹,靠的不仅是“小老杨”树种顽强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小老杨”干部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以“小老杨”干部为代表的基层党员干部和每一位右玉人的坚持不懈。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右玉精神时表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本蓝图绘到底。“右玉精神”是70年来右玉一任又一任县委书记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需要“小老杨”干部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同样需要全体党员干部有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境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