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周玉林
□ 杨帆
王义,云南省个旧市人民法院一名普通女法官,一名从民事审判一线转战到执行一线不足两年,就办结500余件案子的执行骨干。
33岁的她,生命的时钟永远定格在2020年4月28日晚23时25分。
当时,王义在单位办公室加完班回家,刚走出法院大门,就在门前的公路上遭遇了突如其来的车祸,不幸遇难。
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4月28日,星期二晚上,已是万家灯火,王义还在办公室制作法律文书。从她的办公办案平台上可以看到,这一天的20点10分至23点16分,王义一共整理制作了10份法律文书,她原准备第二天一早上班提交结案。
作为一名执行法官,白天要出外勤做查控,王义只有把文书制作工作放在晚上加班完成。个旧市法院的记录显示着王义生命中最后一个月的工作强度:
4月8日20点47分,发送4份文书到文印室;
4月9日20点26分到23点14分,为了一个系列救助案件尽快申报司法救助款,王义从办公系统陆续发送系列救助案件申报材料到文印室;
4月15日21点13分,发送2份裁定书到文印室;
还有无数个加班的夜晚,只有办公室里明亮的灯光在默默记录着……
事关申请执行人的权益,她总是尽可能把办案时间压得短些、再短些,办得快些、再快些。
4月,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态势平稳、积极推进复工复产的阶段,整个个旧市法院都在全力投入审判执行,王义带领的执行团队,已收案223件,她在当月的审判执行质效指标上收案、结案均排在执行局前三名。王义全身心投入到执行工作中,充分运用智慧执行手段,及时执结案件,积极推动复工复产。
在个旧市法院执行局局长罗丽春的手机里,至今还保留着和王义一年多的“夜聊”记录。法条适用,疑难案件,是记录中的关键词。从一开始一连串“连珠炮”一样的小问号,到后来深入探讨渐入佳境,罗丽春和她的手机记录见证着王义的迅速成长。
精益求精的“多面手”
个旧市法院的同事们这样描述王义:她这样自我加码,精益求精,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执行战线上的新兵。
2018年6月,在“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阶段,个旧市法院党组把王义从民事审判庭调整到执行局工作。相比她熟悉的民事审判工作,执行工作还会涉及刑事审判、行政审判等领域,王义要求自己拓展专业面,成为“多面手”。性格沉静的她,还要经常出外勤参加执行查控、腾房扣物。
为了迅速进入状态,王义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向执行一线老法官虚心求教,不断补足自己业务上短板,在极短的时间内便适应了执行工作的节奏和压力,快速实现了从一名民事法官到执行法官的角色转变,当年即承办执行案件61件,执行到位标的1100余万元。截至她去世前,王义共承办执行案件539件,执行到位标的3900余万元,不到两年时间,王义迅速成长为个旧市法院执行队伍的精兵。
王义认为,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强一行。多岗位的锻炼,让王义勇于尝试和挑战生命中未知的领域,掌握工作中新的技能。王义与同事交流自己的办案体验:“执行工作中的实践思维,有利于审判工作裁判思维形成的补强,以后若再回审判台,自己的审判视角会更理性、更多元。”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生活中的王义瘦小沉静,她去世后同事们想找一下她生前的工作照片,都很少很少。她拍照不多,翻开她的朋友圈,满满的都是学习打卡纪录。王义表示:“我的判决书就是我的头像。”
看起来娇小柔弱的王义,她的好学在个旧市法院是出名的。当年王义高分考入云南大学法学院,在校期间就一直获得奖学金,并在大学毕业前顺利考取了司法考试A证。到法院工作后,她又考取母校的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在2018年底执行攻坚任务最繁重的情况下,她白天忙案子,晚上整卷宗,深夜才有时间查资料、修改论文,每天睡很少的时间,硬是咬紧牙关高分通过了研究生论文答辩,获得了法律硕士学位。
王义的办案效率在个旧法院也是出名的。她白天开一天庭、做调解,晚上就把法律文书写出来,争取最短时间结案。她的大学同学李艳芳也在法院工作,她对王义的办案效率十分佩服。王义告诉她:“开完庭就制作法律文书,头脑清醒、说理明晰,效率当然高。每个案子背后都有当事人的烦恼和期盼,越快出结果,越能让当事人放下纠葛重新出发。”
好学的王义就这样在工作中不断丰盈着自己的学识与经验。面对当事人的情绪宣泄,她向老法官学习,耐心倾听,抓住关键及时引导;面对被执行人的百般阻挠,她冷静面对从容处置;面对申请司法救助的群众,她认真审核并第一时间上报材料;面对她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总是记挂着这一家老小的各种困难,尽己所能帮贫困户解决难题……在她戛然而止的生命里,还有着无数个要绽放的努力与心愿!
在王义33岁的短暂生命里,对法治的渴望、追求和实践,丰富着一个年轻法官对责任的担当。她把青春写进近300件民事案件文书的字里行间,平息纷争,抚平伤痛;她把眷恋纳入500多件执行案件的案结事了,维护权益,守护诚信。
她,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