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7月23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美·看点 《三十而已》:以新女性范本,寻求心灵共振 走,站到吴中博物馆里眺望宝带桥 王家坝,每一寸坝体都是祖国的坚强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4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站到吴中博物馆里眺望宝带桥

从硬朗的古琴到款款的吴语,漫长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演化而来的?吴中博物馆说,会用一次又一次的展览将答案次第奉上。

■ 吴玫

苏州郊外的澹台湖上,横跨着一座1200岁的老石桥宝带桥。因为这座老桥,苏州有了一个名叫“澹台湖风景区”的好地方。三年前,吴中博物馆在澹台湖风景区奠基,近日博物馆完工,正式开门迎客。

收藏界一直流播着这样一个传说,华东地区的顶级文物都在上海博物馆。明知道从建筑的角度看吴中博物馆不如再看一遍苏州博物馆,明知道从藏品的角度看吴中博物馆不如再一次走进上海博物馆,但还是决定马上去一趟吴中博物馆,因为,我想念宝带桥了。

第一次去看宝带桥,是很久以前的往事了。那时,从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出发,去颇为落荒的苏州郊区京杭大运河畔欣赏宝带桥,只能骑自行车。那时年轻,不知道什么是疲倦,就一路疾驰过去。到了宝带桥这一侧的桥堍,找一棵树将自行车锁上去,再疾步上桥,跨越过澹台湖后又迅疾回来开锁取自行车。偶一回头,正看见落霞染红了澹台湖、京杭大运河,那座老桥稳稳地横跨在澹台湖上,任余晖将自己涂抹得慈祥又安谧——这么多年来,只要听到有人吟诵张继那首著名的绝句,我就会想到那幅深深印刻在我脑海里的画面。当然,寒山寺不是宝带桥,但都是典型的苏州风物。既然那幅画面不肯从我的记忆里退潮,那以后我轻易不敢去看宝带桥,生怕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打碎了我认定的最好的宝带桥。

从上海出发,一个半小时后我们的车已经行驶在了苏州吴中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就是当年我们骑自行车来看宝带桥时吴中地区的今貌,哪里还有当年我来看宝带桥时的田园风光?于是,根本不敢去看宝带桥,而是让车直接滑进了博物馆的地下停车库。

选址澹台湖景区修建吴中博物馆,足见苏州吴中区对拥有一座展示吴文化博物馆的迫切。澹台湖景区良好的生态,使得相对秀气的吴中博物馆宛若一朵田田荷叶中盛开的一朵白莲花。是的,总共三层地上建筑的吴中博物馆以白色为主色调。一楼用作临时展览、教育和公共服务,二楼是常规展厅,三楼则是库房。我们要去常规展厅看吴中博物馆的常设展览“考古探吴中”和“风雅颂吴中”,要上二楼。随着人流寻找到缓缓而上形似大缓坡的楼梯,不禁暗自感叹:还没到展厅,这条通往历史吴中的“时光隧道”,倒先征服了我们。

沿着“时光隧道”拾级而上,闪身进入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考古探吴中”,我被眼前的布展震慑了——谁说吴中博物馆里不会有珍贵的文物!新石器良渚文化时期的黑衣陶鳖形壶,是吴中地区先民的生活用品,可它到底有什么用途呢?学者们纷纷猜测,那是一只水壶。可是,高10.6厘米、口径4.7厘米、腹径17.0厘米的体量,又让人觉得作为一只水壶,黑衣陶鳖形壶是不是有些袖珍?文物就有这样的特性,越是没有定论的器物越能吸引好奇者的关注,而唯一一件,也击碎了我认为吴中博物馆里不会有珍贵藏品的固执。

新石器时代马桥文化时期的这只红陶鸭嘴壶,用途似乎不必猜疑,3000多年前的先民又为它特别按上了一个学名叫鋬的把手,使得红陶鸭嘴壶是一只用来盛水的器具,已经不容置疑。一只水壶能赢得考古学家的青睐只是因为它年代久远吗?是,也不是!瞧瞧红陶鸭嘴壶壶身上匀称的纹路,真叫人叹为观止!现在被我们叫做曲折纹的纹路,3000多年前的吴中先民是怎么拍印到壶身上的?匪夷所思。只能说吴中地区先民的聪明智慧,今天我们怎么想象都不为过。

至于这只胖墩墩的青瓷羊尊,除了形制惹人喜爱外,青绿色的釉面更让我们对制作出这件文物的年代东晋,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东晋,是嵇康、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的时代,那么,能在吴中地区找到这只饱满、沉着的青瓷羊尊,有什么可意外的?

黑衣陶鳖形壶、红陶鸭嘴壶和青瓷羊尊被吴中博物馆当作了宝贝中的宝贝,工作人员为它们拍摄了各种角度的美图犹嫌不够,又把他们做成三维动图,放到了博物馆的公众号上,所以,很多蹭热度去吴中博物馆的,指名道姓要看博物馆的这三件宝贝。我也喜欢这三件宝贝,但我更喜欢吴中博物馆为突出宝贝们的“颜值”而做的精心策展。素雅、大气,是吴中博物馆两大展厅的风格,而用悬挂起来的仿红木搁架来强调一个展柜里重点文物的设计,在我看来是点睛之笔,有大隐于市的优雅。

也许,会有参观者质疑展柜里的文物摆放得过于密密匝匝,我想,博物馆是想以此来驳斥像我这样的参观者的臆断,亦即一家区级博物馆能有多少件文物?

大多数展柜里的展品都摆放得有些拥挤,几件可以“独居”的文物就格外打眼了,比如这件先秦时期的古琴。

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古琴,究竟创制于何时?流传下来的有“伏羲做琴”“神农做琴”等等类似的文献记载。过于久远的往事,因为没有更加确凿的佐证让人疑惑,可是,“高山流水”“伯牙绝弦”的故事以及被录入《诗经》里的那些与古琴相关的诗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鼓钟钦钦,鼓瑟鼓琴”,则告诉我们古琴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至于被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名琴,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圣遗音、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彩凤鸣岐等等,用实物告诉我们,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地图中重要的一角。我读过瑞典人林西莉写的一本名叫《古琴》的书,通过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也目睹过“彩凤鸣岐”的风采,所以,古琴于我已经不陌生。可是,站在吴中博物馆收藏的这把古琴面前,我惊呆了。

不错,历经纷飞的战火和流变的岁月,这把先秦古琴已经失去了面板,更遑论琴弦。但是,如平底独木船般的外形,貌似制作粗疏,可就是这不加修饰的粗犷,打动了我。我努力贴近古琴想要看到斫琴所用材料的木纹,但风霜雨雪为其涂抹上了岁月的痕迹,只能隐约看到,这把用楸枫类整木斫制而成的古琴,琴身髹过黑漆。除面板荡然无存外,黑漆也已剥落,山字形尾部的一角残断,枘槽内更有些坑洼,也就是说,这把古琴的琴声已成绝响,可是,坚硬的木质、线条果断的琴头以及拔擢而起的琴尾,都让我想象它如果能弹拨有声,那一定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激越。向来以吴侬软语著称的吴中地区居然能发掘到这样一把看上去铁骨铮铮的古琴,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因为惦记着这把先秦古琴,参观第二展厅“风雅颂吴中”时,面对秀丽的吴中山水和温婉的吴歌吴音,总是没有办法在先秦古琴与吴侬软语之间画上等号。从硬朗的古琴到款款的吴语,漫长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演化而来的?吴中博物馆说,会用一次又一次的展览将答案次第奉上。

仔细阅读过博物馆近期将陆续推出的临时展览以及活动、默许了再来吴中博物馆的日子后,到底放不下宝带桥,便请教博物馆工作人员,站在博物馆的哪个角度能看到宝带桥?在她的引导下,我果然眺望到了不远处的宝带桥。只是,已经下了一个月的梅雨,涨满了澹台湖,湖中央的宝带桥,若隐若现,特别是在邻近的钢桥陪衬下,宝带桥显得很是玲珑。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