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6月3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阅读 温暖·实在·充盈:《她们》中的女性关怀 为人父母的“忧惧”源自何处 语言研究服务城市转型发展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4.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语言研究服务城市转型发展

——评《西安市城中村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 董洪杰

作为“一带一路”起点城市,西安正从历史名城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转型进程中出现的城中村是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城中村人口结构复杂,社会网络交织,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混合特征。深入研究城中村现象,引导城中村的科学改造,不仅是提升城市建设质量的应有之义,还是城市社区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语言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也是一面社会的镜子。城市中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既能反映居民的态度和身份认同,也能够折射城市文化的动态发展。李琼的著作《西安市城中村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版),正是一部从语言的视角深入探究城中村现象的社会语言学力作。

该书以西安市典型的城中村——北山门口村为个案,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数据,全面描绘了城中村居民的语言使用状况,厘清了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的语言使用模式;探讨了城中村的双言现象和双言能力问题;并以文化情感为切入点,分析了城中村居民在语言互动中形成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规范。在此基础上,作者以城市转型发展为宏观背景,重点透视了社区语言从“普通地方话”和“地方普通话”演变趋势,将研究模式由静态描写语言现象推进到动态分析语言和社会的共变关系。

李琼长年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西安城中村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是其博士论文的升级版。从2012年深入城中村调查数据,到2015年完成博士论文,前后磨剑数载,如今成就此书,体现了一个学者“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学术专注力。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这项研究成果呈现三大特点:第一,深入社区,潜心调查,数据扎实,实证性强。论文选题甫一确定,李琼便开始走访村民,确定调查对象,从预调查到正式调查,“驻村”一年有余。这样的调查不仅“入脑”,更加“走心”,为有效论证问题夯实了数据基础。

第二,将宏观论证跟微观描写巧妙结合,开创了城市语言研究新思路。该书借助微观语言变异研究的成果探索城中村居民语言使用状况的整体面貌以及未来的语言变化趋势。从对语言变项细致入微的描写出发,见微知著,将宏观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

第三,城市语言研究服务城市转型发展,彰显语言学研究的社会应用价值。将城中村的语言研究置于西安城市转型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捕捉城中村居民在城市快速过程中的语言态度,分析语言演变的动态趋势,为全面认识城中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功能提供重要参考。

西安正处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新型都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全面发展的重大课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现代城市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有赖于扎实的城市语言应用研究。李琼研究城中村语言现象,不仅记录了特定城市社区真实的语言面貌及其发展态势,还阐释了多元城市文化背景下语言接触、身份重构对城市发展的现实意义,其功既在城市语言社区理论和方法的推进,亦涉及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从“说西安话”到“做西安人”,深入探究城市居民经由语言的接触实现文化的融合创新的过程,具有语言研究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博士,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