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给他们的生活及交流、沟通方面带来了许多变化,如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保证儿童的学业进步,将疫情对儿童的影响降到最低?近日,2020中国儿童发展论坛汇聚相关部门、儿童工作者、专家学者、教师及孩子们等各方人士,共同探讨“明天会更好:疫情下的社会关爱和儿童成长”话题。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陈若葵
由全国妇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指导、中国儿童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教育30人论坛共同主办的2020中国儿童发展论坛日前在京举行。论坛聚焦“明天会更好:疫情下的社会关爱和儿童成长”,从家校共育、社会支持、自我赋能三个角度探讨了疫情下儿童健康、教育、福利、社会环境等话题。
疫情对儿童的影响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在论坛上介绍,基金会的一项调查发现,居家信息化学习,可能会拉大城乡教育差距。数据显示, 94.3%的县城安装了宽带网络,而农村的比例只有43.8%,超过一半的农村学生只能用手机流量上网课,而县城的这一比例只有5.6%,有将近一半的农村学生不能按时上网课,而县城的孩子80%都可以按时上网课。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学生明显比县城的学生更加焦虑,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
方晋表示,基金会对36个贫困县、18万中小学生调查发现,疫情4个月期间,有37%的孩子变胖了,体重平均增加5.8斤;4%的孩子变瘦了,体重平均下降4.2斤,这4%变瘦的孩子中有78%来自农村。调查再次凸现了在儿童营养方面,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疫情引发的观念、意识及教育领域的冲突和挑战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表示,孩子们如何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教育应当让孩子何以立身,特殊时期教育如何维持应有的秩序,家庭教育如何与学校教育协调配合等,都需要教育者思考与探索。
家校合作密切 亲子感情加深
8岁的段子越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她的妈妈周越在论坛上坦言:“疫情之初,担心孩子会憋出病来,也焦虑孩子荒废了时间。但幸运的是,老师很快给予了远程支持和引导,设计每月的主题,每周的话题,其中包括科学地了解疫情、疫情和梦想、家务劳动、美食制作和欣赏等,我们按照老师的布置陪孩子完成,很有收获,心里踏实多了。”
子越在论坛上表示,看到医生、护士、志愿者叔叔阿姨的奉献,特别感动。“疫情期间,学校在网课之外做了一个云自习、云阅览室,我们可以在规定的时间自愿到云自习里写作业,有问题可以问老师,还可以跟同学聊聊最近看的书、家里养的小动物。这段时间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做美食,比较拿手的是韭菜炒鸡蛋、拍黄瓜、包饺子、下面条。”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介绍,学校根据对全体家长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调整了线上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其中陪孩子阅读、运动和交流谈心三项内容需要家长投入比较多的精力,这些也吻合了北京市教委部署的线上教学活动的五个要求,即引导学生阅读、运动、艺术学习、家务劳动、关心时事,目的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芦咏莉说,生活中的教育素材非常丰富,真正促进孩子积极成长和变化的是亲子之间有意义的互动,父母成为陪伴者和参与者,孩子和父母做有价值的事情,孩子能学到非常多的东西,亲子感情会更加深厚。
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在论坛上表示,这次疫情使家校合作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密切程度。她说:“家校共育不是把学校教育搬到家里,要挖掘家庭教育独特的价值。家庭中最大的部分是生活,家庭生活内在的教育价值往往被我们忽视,而让孩子们做饭、参与劳动,恰恰就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丛中笑认为,家庭教育应把生活教育的元素体现出来,第一个元素是价值观。家长要思考用什么样的观念、理念、儿童观教育孩子,家庭应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关爱亲人、关注社会、关心国家。
第二个要素是关系。用心和孩子沟通,对家长来说是自我修炼的过程,也将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还涉及夫妻沟通、祖辈沟通。儿童生活在家庭里,会观察到父母的关系,和老人的关系,关系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第三个要素是氛围。我们主张平等的、民主的家庭氛围,孩子们可以谈自己的想法、对问题的见解,可能很幼稚,但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他观察世界、积极动脑子、打开心扉。
第四个要素是开放。应该让孩子观察时事,比如疫情这样的灾难,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几次,造成了什么。家里应该有个开放的空间,一家人能坐在一起聊天,表达自己的想法。家庭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交流的。
第五个要素是家规。应该沉淀一些家庭的文化,设立家规,家庭成员都要遵守。
自我赋能家长和孩子都需要
“自我赋能”是本次论坛的一个关键词。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新影看来,自我赋能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能力,要靠家长去培养,从家长给孩子赋能,过渡到孩子可以自我赋能。家长给孩子赋能的前提是能接纳孩子,提升自我的修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对自己的要求高于对孩子的要求,以自己的控制力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使之成为一个脾气平和,有自律能力的人。
常青藤教育研究院院长李晔也认同这一观点,“我们讲赋能,首先应该是给家长赋能,再谈给孩子赋能。”李晔说,虽然不少家长都见过大世面,上过好大学、名牌大学,但不一定就具备了教育能力。因为,很多家长的养育和教育的经验,仅仅是自己的经历,面对当下的孩子可能远远不够,需要重新赋能和学习。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孩子自我赋能。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马骏认为,赋能应该是广义的。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生命教育课,她更希望给懵懂期的孩子们以生命的赋能,这需要父母处理好亲情关系。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要想办法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尊重、理解、支持孩子,让他们有安全感;要引导孩子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有好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自律,懂得珍爱生命。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长孙云晓认为,赋能和赋权是一个整体,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这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个原则。比如,对孩子有玩的权利,他可以玩游戏,这需要家长既赋权,又赋能,允许孩子玩,又要和孩子商量好玩的时间,让他学会自我控制,这是非常关键的。
马骏也表示,自我赋能,就是要给孩子拥抱未来、走向未来的能力,因此更建议现在的教育能让孩子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会,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帮孩子确立人生的目标,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社会支持为儿童创造美好明天
如今,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陆续复学。托教方面有很多新的政策和新的做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在论坛上介绍,目前全国已经有近3000家托育机构备案,如果都投入使用能提供近20万人的托育服务。但受疫情影响,正常的秩序还在建立和恢复之中。在这期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出台了《关于做好儿童和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中小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修订版)》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修订版)》,这为儿童的健康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为了将疫情对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的影响降到最低,针对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调查结果,基金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对此,方晋说:“建议向贫困地区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有儿童的家庭发放消费券或现金补助,以缓解收入减少对贫困家庭基本生活消费及儿童营养的影响等,有些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促进了相关政策的实施与完善。此外,基金会为贫困地区儿童早期项目团队人员发放防疫物资,推动相关项目早日恢复;利用相关设备和离线的教学资源,解决贫困地区儿童居家学习的问题等等。”
方晋透露,基金会将开展农村信息化教育提升项目,缩小信息化教育的城乡差距;准备将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知识融入现有项目中,让农村的孩子们从小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启动阳光起点计划,与若干贫困地区政府合作,开展0~6岁儿童早期养育和学前教育项目,实现幼有所育全覆盖……
在苑立新看来,疫情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呼吁赋予教育更深的人文关怀,引导儿童体察他人的处境,关心他人的冷暖,共情他人的命运,培养人文精神。”他说,疫情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和不足,而工作和家庭的冲突是当下很多双职工家庭面临的困境,制定执行家庭友好型政策,给家庭增权赋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势在必行。
对于营造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丛中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社会支持。一是建机制。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携手社会各界,从顶层设计上构建家庭教育的机制,搭建平台,吸引有爱心的专家、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投入其中。二是提质量,研究者应该把最权威、最科学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儿童的成长规律传授给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三是保服务,构建便利的服务体系,送家庭教育到社区和基层服务点,让家长一出门就能够了解到最基本的服务。
“教育是一块云推动另外一块云,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全社会都来关注儿童,孩子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丛中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