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文
近日,一套崭新的四分类智能垃圾箱入驻北京市东城区锡拉胡同21号院,以这样的物联网终端设备为依托,21号院将引导居民生活垃圾从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其所属的东华门街道韶九社区也将打造北京首个“无废”社区。
东华门街道办事处主任秦磊介绍说,“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是‘无废’的重要特征。无废社区不是不产生废物,而是对垃圾分类进行前端管理、推动垃圾减量持续向好,让不该废的不废,最大程度利用资源。”
四分类智能垃圾箱与普通垃圾桶不同,虽然也是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种分类,但均是封闭式箱体,且配备智能按钮和扫码小屏幕。
拎着一白一黑两袋垃圾,居民高佳直奔智能垃圾箱。打开手机出示二维码,按动厨余垃圾按钮,高佳把手中白色垃圾袋里的果皮蔬菜抖落进去,再把白色垃圾袋和装有矿泉水瓶、废纸、旧衣服的黑色垃圾袋一起投到可回收物垃圾箱。
“高佳,5月17日,08:37,1.3kg。”投递完毕,这一行数字便显示在了厨余垃圾箱上方屏幕和高佳自己的手机小程序里。“这分别代表投递垃圾人的姓名、投递时间和厨余垃圾的重量。”一旁的垃圾分类指导员王安超说,居民通过手机实名注册后,投递时扫码开箱,投递垃圾的时间、种类组成、重量等数据就被一一采集。
“通过这样的物联网设备,建立居民垃圾分类的数据台账,对每一位用户进行‘画像’,了解他的分类时间、行为习惯等,进而为政府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和支撑。”“无废”社区项目实施方负责人任欢说,目前,21号院已有一半居民实现实名认证,系统可根据每个人投放情况发放积分,积分可兑换奖励。
源头分类搞好了,接下来的分类运输、分类收集、分类处理也要做好。在东华门街道范围内,共设有3个垃圾楼、1个转运点,分别用来收集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各类垃圾运输线独立运行、互不触碰、互相协同,让每一类垃圾去到它该去的地方,产生它应该产生的价值。
“我们将循序渐进,先把锡拉胡同21号院打造成为‘无废’小区,进而把韶九社区打造成‘无废’社区,再把东华门街道打造成为‘无废’街道。”秦磊说,到今年底,将实现试点小区垃圾分类居民知晓率100%,参与率80%,正确投放率100%。到明年上半年,将实现试点小区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人均垃圾量减少20%。希望通过政府的引导,让大家最终养成从源头减量、准确分类的良好生活习惯,真正为我们的城市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