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五星级宾馆的大厨们在户外餐厅为食客制作美味。
编者按
中央文明办5月27日发布消息,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路边摊就要回来了!”此消息引起了市民和商家的热议和点赞。在疫后重生的武汉,“夜间经济”和“路边摊”正在加速城市活力以及商业生活的复苏。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强洪 文/图
2019年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要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曾经被视为鸡肋的夜间商业仿佛一夜之间又成为市场上最时髦的商业概念。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国乃至世界经济陷入“寒冬”,而在遭受疫情重创的湖北武汉,曾经较为活跃的夜经济一夜回到了“解放前”。如今,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如何全力促进复工复产,刺激消费、活跃地方经济,成为该市在后疫情时代的一项重要工作。
“马路市场”重出江湖
“室外餐桌又能摆了,只要大家保持一定的距离,做好环境、餐具和个人卫生,配戴口罩,还是可以吸引不少客人。天气逐渐热了,室外通风凉快,客人舒服,我们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夜幕降临,武汉市秦园中路一家虾庄的店员们在门前架起烤炉,每隔几米分散摆放餐桌,迎来不少食客光临。“可以营业到晚上12点,市场有专人监管,我们也办理了相关的手续。如今,不仅我们有收入、不用失业,附近多家水果店、杂货铺的生意也被带动起来。我觉得只要防控、管控得当,夜间摊位对商家和市民都有好处。”餐厅大厨刘师傅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时说。
自4月8日按下“重启键”,武汉逐步恢复的“夜间商业”在激发消费潜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不只流动商贩在户外出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露天通风的室外就餐环境更能打消食客的后顾之忧;夜间经济的恢复,解决了许多人就业吃饭问题,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赚钱的同时还给周围的市民购物、就餐带来了实惠和方便。”原武汉市巾帼创业园主任盛玉安认为,以摊贩为代表的灵活就业模式,可以拓展就业空间,对促进疫情后的武汉市场繁荣发挥重要作用。
一位就餐的市民说:“坐在室外不仅仅是凉快,还能看到人来人往的街道,更能感受复苏中的武汉的生活气息,让人心里敞亮。”
“当然,夜间经济也在考验着城市的管理水平。经营者只有做到文明摆摊,规范有序,自觉遵守交通安全,不扰民,不乱扔垃圾,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才能维护城市的文明和谐,繁荣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盛玉安认为,夜间经济和路边摊的复苏,可以让商户感受到善政的温度,让消费者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两全其美中体现的正是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
“夜间经济”蕴含巨大能量
精致的摆台、优美的环境、温馨的氛围、席间穿梭的服务员……伴着满满的烟火气,品尝着久违的家乡味儿,这里没有人声鼎沸的火爆气氛,热闹但不吵闹,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安心用餐。5月30日晚,记者在武汉市五星级酒店洪山宾馆体味了一把星厨料理、五星品质、亲民平价的露天美食夜市宵夜。
多位酒店经理和星级大厨热情招待顾客,前来品尝美食的市民络绎不绝。夜市以烧烤为主,加上热菜、小龙虾等,餐品多达几十种,价格与市面上的小吃店基本持平。继5月7日推出“安心早餐”,洪山宾馆夜市大排档与市民见面。据记者了解,疫情过后,武汉市的多家五星级酒店相继放下“身段”,拓展“便民早餐”“夜间大排档”等业务,为城市复苏、企业复产开辟了一条新路。以前,我们很难将五星级酒店和大排档联想到一起。然而,后疫情时代,这些酒店商业的花式自救让很多“想不到”都变成了现实。
阿里发布《数字点亮夜经济(2019)》报告显示,北上广深、武汉、长沙等12个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城市中,夜经济活跃度总体上呈南高北低态势;阿里零售平台夜间购物成交金额占比达到39.8%,同比去年上涨3.9个百分点。报告指出,后疫情时代,地方如何重启夜经济,成为活跃地方经济、繁荣消费的大命题。
“‘夜间商业’‘马路市场’其实蕴含巨大的经济能量。”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书记宋小春认为,外摆摊点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推手,可带动很多人就业;同时,分布街头巷尾的小摊小贩也是城市活力的象征,接地气的经营活动与柴米油盐生活结合,更能彰显城市以人为本的温度。
宋小春认为,高端酒店放下身段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推动全面复工复产,而城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可以激发企业和商户的积极性,促进和提高商业复工率,增加城市就业率,这对打通城市社会经济复苏的毛细血管,让疫后城市得以快速复苏起到关键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留住“马路市场”的烟火气,符合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的需求,符合多维度的民生需求,符合中央“六稳”“六保”政策精神,不应该看成权宜之计,而应当视为回应对城市文明更高要求的长久之策。
人间烟火是中国的生机
今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
6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山东烟台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一夜之间,那些我们熟悉的街头叫卖场景又开始在街头巷尾浮现。我们看到,除武汉外,四川、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的多个城市近期也纷纷出台指导意见,为摆地摊“松绑”。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是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全社会正在调整节奏,大开脑洞,奋起直追。政府想办法给政策、提振信心,市民群众也没有被问题、难题打败,市场自救计划层出不穷涌现,全民直播带货大火,不怕苦不嫌累的夜经济亮起来,马路地摊规范地摆起来……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不服输的精神,在复工复产的各个环节熠熠闪光。
烤红薯、麻辣烫、串串香……这些你记忆里熟悉的味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浓浓的市井人情味。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们很容易历数出一些知名的乡镇企业和上市公司,就是从曾经的个体户甚至摆地摊起家,一路奋斗成为改革先锋。而在市民眼中,在网购盛行的今天,沿街小店铺以及地摊经济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其释放的活力仍能撬动、活跃和便利市民文化生活,具有独特的魅力。
地摊经营确实可能带来一些脏乱差的问题,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有效引导,放管结合,用更为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让“地摊经济”在焕发活力的同时,又不至于扯城市形象的后腿。每座城市的管理者也应该直面这种城市管理水平的精细化考验,大力扶持、精心呵护“小店经济”,使之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成为稳定就业、活跃经济的潜力所在。 (李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