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玉根
今年春节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在城市或企业务工的农民不得不返回或滞留家乡,失去了原来的务工收入。目前,全球经济尚未全面复苏,国内部分企业特别是与外贸业相关的企业停工和开工不足的状况,可能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尽快就地就近就业,是返乡留乡农民工必须面对的现实。
3月26日,农业农村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要求各级地方政府采取措施,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随着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返乡留乡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会进一步优化,相关就业岗位也会被陆续开发。但是,在返乡留乡农民工就近就业问题上,政府的作用主要在引导,因此,返乡留乡农民工不能坐等就业机会送上门,而是应该主动寻找就业机会,积极开辟新的增收途径。
在农村就业创业,当然离不开农业。《方案》提出的第一个目标任务就是引导返乡留乡农民工回归农业,投入农业生产,兴办特色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等。不少农民工久未甚至从未干过农活,如今要挽起袖子和裤腿当农大哥,势必又要经历一个“身份转换”过程。有些人能够非常自然地转换过来,而有些人也许会遇到一些心理障碍。
笔者老家村子里一位50多岁的农民工在广东当建筑工人多年,今年春节前回家探亲,疫情尚未结束已决定留在家乡务农。他买回一台小型犁田机,带领家人把家里闲置的农田全部整理出来,种上了水稻,又在自家旱地种上了果树苗,整个春天都在田间地头忙得不亦乐乎。他说,不能外出打工就在家里干农活,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虽然收入可能比打工少一些,但在家里日常开销不大,维持生计绰绰有余。
和这位农民工不一样,笔者老家还有几位年轻的返乡农民工至今还处在休闲状态。据笔者了解,他们长期在广东的一家工厂上班,虽然工作比较辛苦,但收入和吃住条件都不错。他们早已不习惯干农活了,认为农业收入太低,不值得付出。如今即便留在家里没有收入,工厂开工遥遥无期,他们也不愿意从事农业,更不愿意下地干农活。
据笔者所知,像这样的农民工还不少。要让这部分农民工在农村就业,首先要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克服心理障碍。当然,自己的心结还得自己解。俗话说,到哪个山头唱哪支歌,既然一段时期内外出打工无望,与其迟迟不行动,浪费宝贵的时光,不如尽快安下心来,放下身段,像那些中老年农民一样,以平和、乐观心态投身农业。现代农业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年轻人的体力和精力旺盛,只要肯投入,善经营,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当然,就地就近就业,是给别人打工,还是自主创业,返乡农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理性选择。打工的收入可能较低,但自身压力小,灵活性较强;自主创业获得的收益可能更高,但需要投入启动资金,回报周期也比较长。所以,笔者以为,如果自己经济实力不足,又不打算在农村长期发展,可以选择打工;如果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打算在农村长期发展,不妨尝试自主创业。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农村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但各地产业发展水平不一致、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各异,返乡留乡农民工在选择创业项目的时候,还需要认真调研和考量。以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种植为例。经过多年发展,目前,许多地方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大部分耕地已完成流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格局,留给返乡留乡农民工的发展空间有限。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农事体验、电子商务、直播直销等新产业新业态,在许多地方正方兴未艾,且“钱”途广阔。因此,返乡留乡农民工特别是年轻的返乡留乡农民工,可以发挥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人脉资源丰富等优势,在新产业、新业态中大展身手。
相比打工,自主创业存在一定的风险,创业者既要有勇气,更要有智慧和耐心。有些年轻的返乡农民工,初生牛犊不怕虎,敢闯敢干,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想一口吃个大胖子,盲目追求经营规模和短期效益,极有可能导致创业半途而废。以往这样的失败案例举不胜举。因此,返乡留乡农民如果打算创业,一旦投入,就要沉下心来,不断学习、摸索,稳扎稳打,慢慢积累,这样才能做出持久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