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许真学 任然 发自成都 近几日,成都新都区斑竹园街道夏河溪编织艺术中心、眉山青神中国竹艺城、乐山五通桥水墨禅心居家灵活就业基地,迎来了32名凉山州深度贫困县的彝绣合作社负责人,前来考察学习现代编织产品创新创意和产业管理。
彝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妇女几乎人人从小学习彝绣,家家都有绣娘。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绣产业如同一道虹桥,将巾帼致富领头雁与万千绣娘连接,将绣娘的技艺与家庭的增收连接,将凉山的千家万户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全面小康连接。
四川省妇联一直高度重视彝绣技能培训和彝绣产业发展,将之作为帮助彝区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并进而促进贫困妇女增收脱贫的重要抓手。
据悉,本次活动由四川省妇联发起,凉山州妇联组织率团参访,成都、眉山和乐山等三市妇联协调联络。活动旨在帮助凉山州深度贫困县彝绣手工业者、彝绣致富带头人“走出来”,到先进城市和相关企业学习取经,从而促进其彝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彝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最终更好地带动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增收脱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观摩座谈中,凉山彝绣合作社的负责人,与当地工艺大师和女企业家深入交流。谈到科学管理、经营模式、“IP”打造等理论性较强的话题时,陪同前来的凉山多个贫困县妇联工作人员纷纷客串“翻译”,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易被彝族妇女理解的通俗语言。
“艺术是相通的,我们触动很多、启发很大”“这些基地的管理与服务,有很多先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三天的学习交流,让绣娘和凉山州各级妇联干部收获很大。他们表示回去后会认真思考,发挥工匠精神,提升彝绣产品质量,把彝族文化元素巧妙地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与时代接轨,把彝绣产品做活、做好,将来做出来的产品要符合市场价值预期,以精致、实用的方式美美地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当中。
“凉山妇女姐妹不辞辛劳前来取经,求学、求技、求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令人感动,彝绣作为彝区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重要载体,是绣娘实现创收、增收的有益补充。”四川省妇联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省妇联党组还将持续地推动手工编织大师带着创意、责任、订单进凉山,组织开展彝绣相关培训,积极帮助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全力助推彝区贫困妇女群众增收,为实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目标贡献巾帼力量。
据介绍,近年来,四川妇联系统以增收为基点,以产业为支撑,以居家为特色,大力发展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以激发贫困妇女内生动力,发动贫困家庭自力更生,取得了显著效果。
凉山州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雷波县甲谷村、阳光新村、桃园新村、喜德甘哈觉莫村彝绣专业合作社等7个贫困县彝绣专业合作社表示有参与编绣培训的意愿,与州内外企业初步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签订了第一批价值7万元的订单。
据凉山州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0年以来,凉山州妇联就陆续建立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按照“培养一个绣娘、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批妇女”原则,形成了村村都有彝绣合作社的氛围,并培养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彝绣龙头企业。
“合作社和企业共同带动周边妇女依靠彝绣增收,其中很大一部分绣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位负责人说,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省还有凉山州7个贫困县尚未摘帽,结合凉山州彝家新寨等聚居点的建成,现在在聚居点开展彝绣培训受到凉山绣娘的广泛欢迎。
受疫情影响,本次活动对人数和规模进行了严格控制,并为参访团成员及各现场观摩点做好了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