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4月27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要闻 周末要闻 图片 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全国儿童福利机构疫情期间“零感染” 窑坝寺村的乡村巨变 直播带货成为农业转型“风口”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4.4参与评分人数:5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6年从“告状村”到“小康村”

窑坝寺村的乡村巨变

鲁小娟(左三)同县妇联工作队到贫困户家中走访记录收入情况。 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任然

绿油油的农田,整齐地延伸至嘉陵江边。田埂上,几个扛着锄头的村民谈起今年的收成,正在大声说笑。

马昌全喜欢这种久违的感觉。

这位年过半百的村纪检员说,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终于又迎来了‘红火样’。”

在距离四川省南部县城30公里的窑坝寺村,这把“脱贫之火”的重燃,村民们早就翘首以盼。

“真正点起‘火’的,就是那几位驻村女干部。”指着刚刚走出村委会的鲁小娟,老马微笑着说:“到村里从来就不打伞的城里女娃娃。”

6年前,刚刚参加工作4年的南部县妇联干部鲁小娟,成为窑坝寺村党支部驻村第一书记。6年里,这位村民口中的“大闺女”,已将当初5个人的县妇联,与这个2000多人的山村紧紧“拴在了一起”。

找穷因

鲁小娟忘不了,2014年秋天第一次来窑坝寺村的感受。

越过嘉陵江后,沿着蜿蜒小路不断上山、下山,“突然豁然开朗,还能一眼看见几百米外波光粼粼的江面。”当时27岁的鲁小娟说,“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不就是现实版的桃花源吗?”

豁然开朗,意味着,这个大山里的村子并不缺少发展的根基——连片的平地农田。

“可为啥还是贫困村?”带着这样的疑惑,鲁小娟走马上任了。

第一次独自召开坝坝会,她就让村民了解到自己“温柔的坚强”。

会议的主题,是确定贫困户。

最初,每一名站起来发言的村民,都说自家最贫困。

听完十余名村民自述后,鲁小娟首先重述了贫困户评选标准、流程等政策,然后微笑着挨个指向村民们说,“我前天到你家,冰箱、彩电啥子都齐全,咋个这么快就贫困了?”“还有你家,娃娃都开起多高级的小轿车送你回来。”“你家,两层小楼盖得好安逸哦,装修得也漂亮”……

听着鲁小娟的这番“指摘”,村民们都笑出了声,随即也渐渐认真起来。

最终,谁家被评定为贫困户,“第一次没了争议”。

得到村民“为人公道”的评价后,鲁小娟开始一点点复盘,“这里为什么会穷?”

与村民的交流一天天深入,鲁小娟渐渐了解到,窑坝寺村曾因率先开展蔬菜种植是全县的富裕村。后来,因为村“两委”在修路等项目中未公开透明,并采取了一系列不合理措施后,干群关系变得极其紧张,引发村民不断上访,村庄由此渐渐衰落,到2014年时,“外人经过这里,因为害怕,都要绕着走”。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曾在县里数一数二的富村,一下子成了县里贫困户最多的贫困村,“先进村”的名头,也变成了“后进村”和“告状村”。

“我到任两个月后,时任村书记、村主任因违规违纪陆续被查被撤,几个月后,村‘两委’只剩下一名文书、一名镇上下派的临时扶贫干部和我。”鲁小娟说。

驻村一年多之后,鲁小娟和村庄唯一帮扶单位县妇联完全摸清了基本情况——总人口2291人,总户数605户,辖14个社,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致贫原因有“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落后、破败,因历史原因,项目入村阻力大”“农户除因病因残致贫外,村民对干部普遍不信任,缺乏发展动力”……

基于此,县妇联制定出了助脱贫的重中之重——“得民心,聚民心”,由此,这个村开始逐渐成为整个县妇联常驻办公点。

拔穷根

“快出来,大闺女来了。”鲁小娟刚推门进来,男主人李均德就向正在菜棚里浇水的老伴儿吆喝,同时顺手抓起一大把花生塞给鲁小娟尝。

如今,这一家子的人均年收入,已从2014年的2000元出头,上涨为如今的5400余元。

拔掉穷根,始于2016年。

那年年初,新一届村“两委”组建了起来。县妇联干部中,鲁小娟长期驻村,剩余4人中,每周只留1人在县里工作,其余3人则组成工作队。

“她们天天下村里,成了常态。”马昌全说,“以前从没想到城里的女同志,这么能走,不怕晒,也不怕淋雨。”

“我们的措施,概括起来就三个字——走、说、心。”鲁小娟说。

村庄半数村民在外打工,常住村民近1000人,“每月遍访一次贫困户,3个月遍访一次所有农户”,是至今都雷打不动的“规矩”。窑坝寺村是一个狭长村庄,面积8平方公里,马昌全做过粗略计算,“这几年,妇联的同志们几乎走出了一个‘万里长征’。”

摸清各家情况,了解生活及发展困难,解决遗留问题,制定脱贫或发展计划,宣传扶贫政策,落实扶贫措施……是几位女干部走访时的基本内容,“最重要的是解开心结,和村民们交心”,为此,几位女干部约定,下村“不化妆、不穿高跟鞋、不打伞”。

为了因残致贫的李均德家能顺利脱贫,鲁小娟和工作队将低保、养老、残疾人补贴、医疗救助等各类保障性政策金,清清楚楚、一个不落地陆续告知并落实到位。

“我老伴杨明芳还被介绍至附近产业园打工。”60多岁的李均德说。

2016年4月起,李均德家还在工作队帮助下,申请到了南部县创新实施的四小工程脱贫(小养殖、小庭院、小买卖、小作坊)补助金,在家门口建起了0.4亩的大棚蔬菜。

“三天两头来,我们家门槛都被她踏破了。”提起鲁小娟,杨明芳说,“比自家娃儿孝顺多了”,于是老两口就叫鲁小娟“大闺女”,“大闺女”的话他们爱听,“脱贫不能等靠要”,杨明芳越来越勤劳,务工收入年年增长,李均德也干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家中大棚蔬菜年年增产,到2018年时年均纯收入翻番。

除了能走,还要能“说”。走访农户时说,各种大小会时说,路遇村民时也要“拉着说半天”,村里的广播成了妇联干部的得力工具。

马昌全记得,一位县妇联副主席每周两三次的频率,在广播里宣讲国家大小事、脱贫政策和家风故事……“两年里,讲坏了三台广播”。

村民的心被妇联干部们实在、暖心的行动渐渐融化。马昌全大致统计过,6年来,村社会、村民大会、党员会、代表会等大小会开了近千场次;除“三八”节活动外,免费体检、爱心义剪、全家福拍摄、安全健康知识讲座、农民夜校等,各类活动有几十场。“是颗石头,都该化了。”

马昌全还记得,也是一个盛夏日,天刚亮,他和工作队便分成几组开始走访,顶着高温一直走到下午3点。到了一农户家,村民看到几位女干部脸晒得红黑,都还未吃午饭,硬是将他们全部“扣下”,打开风扇,给他们熬粥、炒菜……

心结打开了,道路修建、堰塘维修、危房改造、蓄水池新建、老化灌溉渠维修工程等基建项目一一顺利实施。2016年年底,“窑坝寺村脱贫奔康产业园”也在村庄落地,小额信贷、产业周转金等各类金融扶贫资金一一到位,贫困户都相继入股产业园、建起大棚蔬菜、开展起小家禽等养殖项目……

2018年年底,13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奔小康

“鲁书记,又来啦?”如今,只要听见脚步声,李琼秀便知是鲁小娟,她快步相迎,拉着手,掀起院子旁的蔬菜大棚帘子,边指边说:“空心菜苗、西红柿苗、黄瓜苗……这个2块、那个能卖3块……”李琼秀五指合拢,说:“就这一棚,几大千能挣出来。”

51岁的脱贫户李琼秀从没想到,日子会像如今这么有奔头儿。2019年,她还成了窑坝寺村的致富带头人之一。

2014年之前,李琼秀不爱与人打交道,和丈夫李佑德、老母亲常年闲散在家,除了儿子外出打工的收入,家中再无任何增收来源,一家人也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鲁小娟刚来时,李琼秀也爱搭不理。“但扛不住她们隔三岔五地来,也不管是不是刮风下雨,躲都没得躲。”李琼秀说。

渐渐地,她认识到,妇联干部是认真办事的人,低保等扶贫资金,明明白白、一分不少地落在她家,依靠政策,她家脱了贫,她对鲁小娟也有了“啥子就愿意和她说、听她说”的亲切感。脱贫后,鲁小娟还是常来李琼秀家,鼓励她发展小产业,李琼秀和李佑德“不好意思再闲晃着”。

2017年,她和李佑德开始养猪,2018年开始种蔬菜,没想到一干就停不下来,老母亲也参与劳动,一家人想着法儿地挣钱,打理荒地、租赁空房,一下成了村里的能人,2018年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2019年,李佑德还参加了县里组织的种植养殖集中培训,当年便扩种建起了十余个蔬菜大棚并增养了小规模的鸡、鸭、鹅……当年总收入达到十余万元。

李琼秀激发了村民们种蔬菜、搞养殖的热情,很多村民重拾当年种蔬菜的技术。如今,走在窑坝寺村,田里、房前屋后,随处可见长势喜人的各类蔬菜,鸡、鸭、鹅的叫声一处接着一处。

近两年,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鲁小娟为村庄引进的产业园项目中,初种的50亩羊肚菌收益年年增长,2019年年底便扩种到了100亩,即使是在今年疫情影响下也不愁销路,如今,贫困户在此务工加分红,每年收入最少两三千元,最多能有近万元。

这两年,马昌全和县妇联干部们走村串户,收获了诸多感动,“走进每一家,都热情得不得了,端出各种自家栽种瓜果……”马昌全说,村民们谈的话题早已不是各种猜疑和抱怨,全是怎么让日子越过越好。

每年春耕、秋收时,妇联干部们都要帮助一些老人下田插秧、收割水稻,几年下来,几名妇联干部也都成了农家能手。

今年春耕,县妇联主席何晓兰也光脚踏进没过小腿的泥水田里插秧。

看见此场景的几名村民议论:“你看县妇联这些女干部,像不像咱素芬书记。”

村民说的“素芬书记”,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窑坝寺村党支部书记李素芬。

“我小时候见过,那时村里就主种水稻,一到冬天,田里会灌上水,常常结上一层薄冰。”马昌全回忆,“为了来年高产,素芬书记总会第一个脱鞋下田,光脚踩冰水里拔草,村民们全都跟着一起干。”

如今,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说,“素芬书记那时不就靠着挨家挨户地走啊说的,真心带着大伙干吗?”

如今看着这几位县妇联干部,村民们说:“‘女书记’又回来了,将来都是好日子啦。”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