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4月9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要闻 要闻导读 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研究部署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 我国医疗物资产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毕业生专场活动启动 享受春光 记录爱情 开门迎客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纳入保障范围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1.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访新疆英吉沙县喀拉巴什兰干村驻村第一书记姚新霞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王江平

□ 黎霞

“这是今年第一茬香菇,价格很好。”4月6日,走进新疆英吉沙县芒辛镇喀拉巴什兰干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村民们正忙着培育下一批食用菌棒。

在生产车间外,十几名村民正将开春以来培育出的第一批200公斤香菇装车销往喀什市。“大伙儿装车时小心一些,不要磕着碰着了。”新疆广播电视大学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姚新霞对装车的村民再三叮嘱。

“这一茬香菇品质和销量都不错,为今年合作社增产增收开了个好头!”管理员努尔曼古丽·阿卜杜克热木笑着说,“食用菌是帮助我们村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开春后,工作队指导我们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保障正常生产,我们的收入有保证,大家非常感谢工作队。”

“对我们村来说,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也是政治任务,是我们新形势下的又一场‘赶考’。”姚新霞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菌类种植打开致富伞

“在村里的菌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上班,不算年底的分红,每月有1800元的工资呢!”说起现在的好日子,英吉沙县喀拉巴什兰干村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贫困户努尔曼古丽·阿卜杜克热木很是高兴。

喀拉巴什兰干村人多地少缺技能是最突出的问题,村“两委”带着问题找出路,把准产业发展的脉搏,依据菌类生长特点和市场需求,大胆引进木耳、香菇等菌类种植,制定“能人+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成立菌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农科专家全程带、工作队员全程帮、致富能手全程教”的帮带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努尔曼古丽一家五口人。“过去,一年到头就在4亩地里忙活,收入少,日子过得紧巴巴。”努尔曼古丽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她学会了木耳种植技术,并成为技术骨干。“现在加入了村里的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闲时我可以在这儿打工,年底可以分红,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努尔曼古丽乐滋滋地说,“年收入增长了三四万元,我家也开始有了存款,这一切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喀拉巴什兰干村像努尔曼古丽这样的贫困户在村里的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上班的已有38人,月工资在1800元到3000元。

喀拉巴什兰干村菌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成为拥有2座生产车间、2座400平方米温室大棚、9座拱棚、全新菌棒培育设备,成菌棒标准化生产的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喀拉巴什兰干村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菌棒生产培育规模,提升竞争力,在市场化上下功夫,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姚新霞说。

“2019年冬天,我们引进了香菇菌种,目前香菇已经进入第一茬采摘期,即将产生效益。今年,我们与喀什市七里桥蔬菜批发市场等签订供货协议,引进公司入驻,采取‘村委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合作社进一步规范化、效益化、专业化。”姚新霞说。

据了解,菌类种植合作社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还带动了102户村民在自家温室拱棚内种植香菇菌棒,每座拱棚预计年收入3000余元。

走进村民布瓦吉尔·热合曼家中的2座温室拱棚,里面种植的香菇长势喜人。“去年我在工作队帮助下,在拱棚里种植了木耳,1年赚了近1万元。今年我又种植了香菇,合作社的专业人员经常来教我种植技术,现在第一茬香菇即将出售,不出门就能挣钱,真是太好了。”布瓦吉尔高兴地说。

让更多村民掌握新技能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这是姚新霞常常鼓励村民的一句话。

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匮乏、“等靠要”思想严重,是制约喀拉巴什兰干村脱贫的最大难题。

为改变这一现状,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村“两委”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促进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用好农牧民夜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等,通过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现场培训、外出观摩、交流比赛等方式,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培训实用技能,灌输致富理念。

营造劳动光荣、致富光荣、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让典型人人知、人人传、人人颂,使一些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以前种棉花全靠土办法,就知道棉花苗死了补,枯萎了就追肥,不懂科学种植。”种棉大户如萨来提·吾斯曼感慨地说,“在农牧民夜校我学到了科学的种植和管护技巧,去年的产量明显比以前好。”

通过在农牧民夜校的学习,村民如鲜古丽·那斯尔不仅能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还通过一则招工广告,在英吉沙县服装批发城找到了新工作。“我现在每个月底薪2000元,生意好的时候能挣到3800元。”如鲜古丽开心地说。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先后在村里举办40多次培训班,带动20余人走上了特色产业发展之路,25人在当地做起了小本生意。

创业小铺子开起来

“没有村‘两委’的支持,哪有我今天的‘靓发屋’。”刚给一位村民理完发的村民阿卜杜萨塔尔·艾散激动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村里的女同胞越来越漂亮了。”

初中毕业的阿卜杜萨塔尔早就有开店创业的梦想,但由于启动资金不足、缺乏管理经验,这一想法只能藏在他的心底。

姚新霞了解到阿卜杜萨塔尔有创业的想法后,与村“两委”一起支持他在村里开了一家“靓发屋”。“每月我有2000余元的收入,现在顾客也越来越多,理发、美容、盘头……我全都会。”在创业路上越走越顺的阿卜杜萨塔尔深有感触地说,这些技术都是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学会的,感谢党的好政策!

“创业有平台,致富有出路”,这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扶理念。为引导当地村民多元发展,充分调动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村“两委”结合村里门面房较多、发展小本生意前景较好的实际,多方协调、积极推动,鼓励村民自主创业。

目前在该村主干道沿线、镇政府附近开店的村民越来越多,牛肉面馆、凉皮子店、大盘鸡店、五金店、服装店竞相开业,拓宽了村民的致富门路,18户25名村民人均月收入达到2000余元。

如今,食用菌产业成为助力村民致富的“金产业”,小店铺也变成群众创业致富的“金钥匙。”“我们村去年实现了贫困村退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木耳种植规模、丰富种植品种,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姚新霞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