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4月9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美·口述 我的“热干面”生活 疫情不退,我不归 下沉社区,化身防控多面手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热干面”生活

杜渐和队友们合影。

3月25日,在武汉工作59天后返程北京的杜渐。

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勇敢、隐忍、坚强的城市,待到明年的今天,我还想回到这里,再来看一眼这个曾经拼过命的地方。 ■ 口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护士 杜渐

■ 记录: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刘丽君3月25日,坐在武汉通往北京的高铁上,我还能隐约听到旁边隐忍的抽泣声。从接到撤离指示,到整理行囊,再到与酒店人员、志愿者告别,火车站最后挥手,无不在提示我,2个月的“热干面”生活,真的结束了。

当望着窗外飞速向后划过的风景,距离武汉也越来越远了。这个从陌生到熟悉、从恐惧到喜爱的城市,谢谢你59天的陪伴。今天,我就要离开了,但与这座城、城里的人的感情,就像一杯红酒,愈久愈浓。

初识的武汉

1月27日,初到武汉。天河机场,我们一行人穿梭在偌大的候机大厅里,大家都默默地向前走。那份空寂,那份清冷,至今想起来还觉得寒冷。我们到达支援的地方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一家据说距离华南海鲜城最近的医院,也是第一个报告新冠肺炎病例的医院。来到医院门前,当我看到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看到戴着口罩相互搀扶的患者,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我已经到了战场。

我们将接管一个新改造的病区,是这个医院专门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而改造的病区,一座老楼的顶层。作为团队的护士长,我们几个人是最早进入改造病区实地考察的,记得当时大家都在说,六层可真难爬。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的时间里,那条路、那道楼梯,是我们最熟悉的一段路程。

1月30日15∶00,病房开科。那天,患者比想象中来得要快得多。就在我们穿防护衣时,病人就已经从患者通道准备进入病房。我们来不及话别,伴着队友的一句平安,带着我们自己的一声加油,转身就走进了隔离病房。

我的第一位患者是位90岁的老爷爷,多日的高热,让老人的目光里充满疲惫和无力。在隔离区,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就收了9个疑似病人。为预防交叉感染,根据感控专业规定,每个病房只能收治一名患者。因此,病房很静,没有聊天喧闹的声音;但病房又很吵,咳嗽声、呻吟声、我们走步摩擦防护服的沙沙声,是这个病房单调的曲子。

奋斗的武汉

小时候对武汉的印象是黄鹤楼,是武汉大学,是美丽的樱花和热腾腾的热干面。而这一次对武汉的认识,是在生死之间,这次是那么纯粹地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武汉,一个坚强、善良、奋斗的武汉。

还记得那两个本院的护士,她们是我们收治的第一批确诊患者。两人是一个科室的,都很年轻,小的那个护士只有29岁。她们在这个病房中,是一种很特别的存在。

面对疾病,她们是新冠肺炎患者,但面对其他的患者,她们又是能救人的医护人员。初到的我们,语言不通,她们总是热心地帮我们翻译。她们入院的第一天,对我们说:“谢谢你们,你们来了,她们终于可以缓缓了。”她口中的她们,是这个医院一直坚守在一线的护士们。在武汉抗疫的2个多月里,武汉的医生护士一直与我们同在。面对未知的疾病、面对隔离的亲人、面对生死的压力,她们一直在岗位上坚守,坚强而乐观。即使我们来了,她们也没有退下战场,而是一直与我们携手同行。在这场抗疫的战争中,这些可爱的人,每时每刻都让我为能够成为她们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武汉人是善良的。有一个病人,在三天之内先后承受了父亲、母亲和妻子离世的痛苦。而他自己也由轻转重,住院期间,他一直情绪低迷,对我们的安慰也没什么回应,我们都很担心他会挺不过去。但是,一直没怎么说话的他,在出院的那一刻,却说出了让我们都落泪的话。交给他诊断证明的时候,他突然对我说:“谢谢你们,放心吧,我知道,我得好好活下去。虽然他们都不在了,但是日子还得往下过。”离开时,我给他做完全身和物品消毒,他突然间对我双手合十地说了一句:“谢谢你们,自己保重。”那一刻,我的眼泪无法抑制地落了下来。

这就是普通的武汉人,即使承受了极大的悲痛,他们也愿意表达自己的善良。想想那些在病房内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的阿姨们,那份妈妈般的担忧如同回家了一样。

我最想念的是那个阿姨,这次疫情中她经历了丈夫的离世。阿姨偷偷地在深夜里痛哭,哭过后她对我说:“悲痛总会过去,明天还得靠自己去努力。”她就像千万个武汉人一样,从来没有想过偷懒,一直努力着,努力着尽快好起来,尽快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让这个城市尽快恢复应有的秩序与繁华。

无畏的武汉

59天,在人的一生中,只是短短的一段时间,但对于我和我的战友们却终生难忘。记得刚到隔离病房时,有朋友问我,武汉一线的工作与之前的工作有什么不同。我仔细想了想,其实,这里的工作很平常,输液、监护、给氧,除了戴手套后的一点点障碍,和普通病房似乎没有差异。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以前的工作中我不会这么郑重地介绍自己。而面对隔离区的病人,他们的无助更需要给予安慰。当我们站在病床旁,告诉患者“我们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来的,专门来帮助你们”的时候,患者的眼神里都充满了希望。那种绝望中的渴望、那种无条件的信任,是我在普通病房难得一见的,更是支撑我们投入与坚持的源泉。

59天,每个人的努力投入,每一幕都刻在心底。我记得陈大夫隔着厚厚的隔离衣,弯下腰背,给每个病人查体、肺部听诊的样子;我记得那个闹情绪不吃不喝的爷爷,在梁大夫的安抚劝说下,吃了“生病以来最好吃的一顿饭”;我记得第一次和叶教授进入ICU时,他一遍遍地确认我的防护是否安全的样子;我记得我的室友小纪会在我下夜班时,帮我提前热好牛奶,会等在房间门口为我消毒,即使她只在我的前一个班次,下班后也是身心疲惫;我记得我的队友火娃和宝宝,给一位失独的患者悄悄送吃的,却又怕被他发现,悄悄地从病房退出来的样子……我的战友们,咬过牙、拼过命、扛过事的战友们,全力投入的样子,会是我一生最美的记忆。

火车渐行渐远,思绪缥缈。感谢武汉的水土在这59天的养育,感谢武汉的人们在这59天的照顾,感谢武汉的战友们在这59天的同心协力。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勇敢、隐忍、坚强的城市,待到明年的今天,我还想回到这里,再来看一眼这个曾经拼过命的地方!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