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魏敏团队在进行第一台新冠肺炎孕产妇剖宫产手术。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武汉战疫报道组
产科医生魏敏没有预料到,“这些准妈妈们,能这么勇敢。”
截至3月25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这位产科主任担纲如今的9病区主任后,已带领团队帮助20位新冠肺炎孕妇顺利产下新生儿,母婴均安然无恙。
没有家人陪伴、自己签手术告知单、独自“坐月子”——自己也是母亲的产科护士长徐晓宇说:“这么多的独自面对,每一个都是不小的考验。”
躺在产床上的准妈妈,在手术开始前一笔一划签字时,被隔离装备包裹的魏敏,总会站得笔直,透过护目镜与正压头罩静静地注视,“传递信心,也是一种致敬。”
两个多月来,作为武汉最早确定的4所新冠肺炎孕产妇定点医院之一,东院孕产妇收治病区里,恐惧疾病和期待新生的情绪交织,每天都在发生。
对穿上隔离服的产科医生而言,守护好1个人,就意味着至少2个生命的健康,更是1个家庭的希望。
一
挑战突如其来。
“孕妇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不好、胎儿头部偏大……”看着张静的各项指标,魏敏已做出决定:“立即准备手术。”
这是疫情期间,东院产科的第一台新冠肺炎孕产妇剖宫产手术。
产妇呼吸困难加剧怎么办?麻醉剂量怎么调整?如果存在母婴垂直传播怎么处理?在即时组建的MDT(多学科联合会诊)会议上,将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一制定方案后,魏敏开始第一次穿上隔离服担任主刀。
曾无比熟练的手术,此刻变得风险重重。
从手术室人员配备,就能看出重视的程度——2名产科医生、1名麻醉科医生、3名手术室护士、1位助产师、1位儿科医生,同时还有多位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外进行辅助工作。
手术室内,团队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新冠肺炎可能给孕产妇带来的,除了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还可能让其他器官功能同时受到损害,这都直接威胁到即将到来的新生命。“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必须当机立断。”魏敏说,上台之前,她已经把每一个最坏打算都“过了一遍”。
“最重要的,是一定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成为团队共同的信念。
这台最终持续不到10分钟的手术,“对整个团队来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技术考验。”魏敏说。
防护服的厚重严密、护目镜和正压头罩的双重阻隔,让魏敏不时感到头痛。“最难受的,还不是这个。”让她始料不及的是,随着手术逐渐进行,护目镜和头罩面屏逐渐开始起雾,“对主刀医生而言,视觉受限才是最‘要命’的。”
手术的最后阶段,魏敏几乎是侧着身子,才能找到仅有的视野。
“看着6斤多的‘毛毛’(新生儿)顺利娩出,我们其实依然紧张。”她说,到底有没有母婴垂直传播,当时谁也不知道。
随着核酸检测、采血检测全部完成,对着新生儿报告上显示为“阴性”的结果,魏敏才真正迎来片刻的开心。
至今为止,在东院产科分娩的20名新冠肺炎确诊产妇,新生儿均未在出生时检测出感染新冠肺炎。
“对我们而言,这是最欣慰的消息。”魏敏说。
二
新冠肺炎孕产妇,可能是最需要安慰的群体。
与正常时期的“众星捧月”不同,独自在隔离病房待产之时,她们中的许多人,亲人同样也正与病毒搏斗。
“哪怕是短信晚几分钟回复,都可能带来信心骤降。” 徐晓宇说。
此刻,孕产妇的唯一依靠,只有医护。
李燕住院的那段日子,每天查房后多待10分钟以上,每一班都安排专人巡诊,成为产科团队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全部感染的家人何时能康复、多久才能见到孩子、自己何时能转阴出院,都让刚成为新手妈妈的李燕“有些崩溃”。
帮助搜集家人诊疗信息、想办法让她通过视频看到孩子、穿着隔离服也要逗她开心……使出浑身解数的医护人员们,终于让李燕在一天天恢复的同时,脸上渐渐出现笑容。
更让魏敏意外的是,临近出院的一天,李燕紧紧握着她的手说:“魏医生,听说像我这样已经有抗体的,可以捐血浆。你们有需要的话,一定要跟我联系,我愿意捐献。”
“为了治愈更多的人!”当李燕说出这句话时,魏敏知道,这位年轻的母亲“已经真正走出来了”。
产科团队忘不了,出院时,小心翼翼捧出一罐子手折幸运星的产妇刘玲,每颗星星上,她都认真写上了一个“谢谢”。
疫情之下的产科病房,很多地方都变得不太一样。
隔离区内,喂饭、喂水、协助翻身、下床活动及上卫生间,“都由我们穿着防护服来完成。” 徐晓宇说:“同时,我们还是送餐员、保洁员、修理工、搬运工。”
有一点,一直未变。
这个团队最喜欢的声音,始终是新生儿那一声声清亮的啼哭。
3月25日凌晨,魏敏团队又做完了一台手术。这是疫情期间,东院产科迎来的第20个新生儿。
按照诊疗标准,在隔离病房观察14天后,这个新生命才能第一次见到亲人。
那一天,正好迎来武汉解除封城。
“这会是最好的团聚日。”魏敏说。
(因涉及隐私,孕产妇姓名均为化名)
(记者:王长路 刘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