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的王越,远望自己战斗的地方。
王越在武汉第一医院。
我无法用足够的篇幅,把这30天里所有的故事都讲给你,但我在你的土地上流下的每一滴汗水和泪水,都在证明我的心。
武汉,我的江城。我爱你,有所求——
■ 口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 王越
■ 记录: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强洪
我有很多话想对这座英雄的城市和市民说。
未曾想,和你的相遇,竟是如此措手不及。2020年2月13日凌晨,我接到来汉通知,并在当天随医疗团乘专机抵达。第一次来见你,行色匆匆,心事重重,还顶着一头自己瞎剪的、乱糟糟的头发。
来汉之后,我一直都住在硚口区六角亭街道。上班的时候,我就沿着民意四路——民意上街——利济东街一路步行到达武汉第一医院。7个小时后,原路返回,在即将到达崇仁第二小学的路口右转,进入驻地,待在房间里直到下一次上班。因此,我虽已来此多日,但你可能并没有注意到我。想必你也不会知道,从见到你的第一眼开始,我便对你有了好感。
“夜晚,我看到了你被闪耀的万家灯火所点亮,谁说这是一座空城,明明这每盏灯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在坚守。”我对自己说。
在武汉的一日三餐,都是送到驻地来的定制盒饭。第一次领到丰盛早餐时,泪水模糊了眼。想起网络上铺天盖地关于你的消息,想到你在疫情暴发扩散的时刻毅然关上城门。毫无疑问,哪怕物资缺乏、人员疲惫,你依然倾尽所有,把最好的一切奉献给我们。想到你默默忍耐、默默付出的这段时光,我打开餐盒,一口馒头一口粥,眼泪流进了心里。在那一刻,我便动了心。是的,在2月14日的那天。
而在第二天,我便走进了你的病房。穿着防护装备的我看着镜子,几乎认不出自己了。 “依旧是美的,要加油哦!”我鼓励自己,并转身向污染区里的病房走去。
“医生,我们隔远一点”。这是我在工作的医院病房里听到的第一句话。当时我心头一暖,向前一大步,握住那位病人的手:“别怕,我们穿成这样,就是为了能靠近你们呀。”我走进每一间病房,走到每一位患者的身边,倾听他们的诉求,也尽力解答着他们的疑问。他们说感谢,我说医生治病救人,本就是应该的。
“不是应该的,你们应该在家里,应该在重庆。”一位患者大叔感慨道。
大叔不知道的是,我们心里有一个期盼:工作服上“重庆”的字样,不让他们觉得有距离。
病人陆续出院了。86岁的婆婆也即将出院了。有一天中午,她扶着墙摇摇晃晃地走到医生办公室门口,“王医生啊王医生,我要找王医生呀!”我站起来向她走过去,仔细分辨着她说的武汉话。
“吃饭呀,吃饭。”我只听懂了她说的这个词。我转头问护士:“这个婆婆需要喂饭吗?”护士说,婆婆刚吃过饭。婆婆又指了指我,再次说“吃饭呀,吃饭。”
我懂了,她是在催促我吃饭。不理会我的回答,她只顾着拉我到她的病房,要把平时医院发的牛奶和点心一股脑儿地都塞给我。我热泪盈眶,想着如果不是病房里的东西无法带出,我一定会接受老人家的心意。
前几天,方舱医院关门大吉的消息传遍了病区,这是胜利的曙光。“他们都回家了,等我们回家,你们也回家。”一个病人对我说。
那天回程的路上,有阳光一直照在我身上,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下班后卸下防护,当流水冲洗着满是勒痕的脸,我任眼泪悄悄地流了一小会儿。
武汉,你是英雄的城市,你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武汉的志愿者在各个岗位上坚持:有时刻守护我们顾不上回家的教委邱老师,有捐来物资又送来加油视频的崇仁二小师生,还有为我们提供一日三餐的“谢先生酒店”的留守员工。这些正经历着劫难却奉献着一切的人们,每一位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温暖了我们这些异乡人,也温暖着这座城市最寒冷的时节。
我在冬末遇见你,现在已是初春。天气转暖,万物复苏。虽偶有阴雨,但晴朗的日子更是多见。早听说,春天是武汉最美的季节,黄鹤楼上白云悠悠,珞珈山下樱花盛开。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女孩,但我却与这座英雄的城市和城市里的人民并肩战斗。
古往今来无数过客归人皆为你倾心,他们在此地颂扬着“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奇,感叹着“晴川历历汉阳树”的锦绣,震撼于“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气魄。
我无法用足够的篇幅,把这30天里所有的故事都讲给你,但我在你的土地上流下的每一滴汗水和泪水,都在证明我的心。
爱在于付出,本不该有所求。但我爱你,却盼能得你回应。很快,我将离开你,但我希望有朝一日归来时,有硚口六角亭的巷口热闹拥挤,有崇仁小学的教室欢歌笑语,还有店家在小路上拦住我,劝我先吃一碗热干面再继续走下去。到那时,我会和当地人坐在一起,不经意地说起我曾来过这里,那是在2020年的春季。
武汉,我的江城。我爱你,有所求。我要你在自此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平安,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