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旭
□ 覃丽萍 孙威 樊仁亮 王礼光
战斗打响,他们像钢铁壁垒一样坚守一线;
江城告急,他们派出了支援地方抗“疫”的第一支军队医疗队;
人民有难,他们是一群整建制与疫情病魔殊死斗争的人民子弟兵。
中部战区总医院驻守在武汉疫情的“暴风眼”,他们与这座城市休戚与共、血脉相连。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他们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誓死不退,成为新时代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的护卫师!
出击!为人民而战
战“疫”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
疑似病例数、确诊病例数、死亡病例数,不断刷新、不断攀升,治愈人数却死死地压在了谷底,始终显示着“0”!
病毒开始在全城肆虐、疯狂蔓延!
人民有难,江城告急!
1月21日,第一批40人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市肺科医院。
在人手最紧缺的时候,4个护理小组要负责5个护理单元,连备勤的人都没有,但在灾难面前,大家像坚守上甘岭一样,死死钉在阵地上,没有一个人退缩。
这支医疗队,是军队向地方派出的最早的一支医疗队,医生全部具有丰富的一线临床经验,参加过多项重大军事行动,28名护士有14名护士长,绝大多数是中高级以上职称。
截至目前,他们奋战在肺科医院已经50多天,工作强度仍然是最大的。
1月23日,武汉封城!阻击战变成生死保卫战!
1月26日,应地方医院紧急求援,医院再次组派22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
医院发热门诊的病人数还在不断增长,床位成了最紧缺的资源。
1月26日,医院内科楼、汉口院区等7个病区同时开始改造,限期两天完成。
医院主动向武汉市卫健委申请成为定点收治医院,全院人员自发请战,一页页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誓言,成为2020年春节最亮颜色、最美声音。
打胜仗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硬核支撑!
江晓静,中部战区总医院传染科主任,军内知名的传染病专家,德国蒂宾根大学博士,主攻病毒学。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让她对传染病有着极其敏锐的嗅觉。就是她最早发现了病毒的凶险,提前向医院报了警。
在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基础上,中部战区总医院新冠肺炎诊疗规范很快出台,中西医结合疗法得到有效尝试,“一人一策”精细化治疗方案得到推广。
截至目前,中部战区总医院投入一线救治任务的医护人员已达1000余人,展开床位近500张;截至3月12日18时,发热门诊量已经达到1.3万余人次,新冠肺炎专区累计收治患者816人,治愈出院684人。
冲锋!共产党员在行动
有这样一组数据:中部战区总医院共有119个党支部,2245名党员。向武汉市肺科医院和第七医院派出的医疗队,党员占73%。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全体医护人员,党员占50%以上;
全院14个一类传染科室、92个二类其他科室、50余个值班执勤点位、23个后勤服务保障要素,全部安排党员带班值班。
一个个党员突击队就是一个个战斗堡垒,他们不用动员,却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誓死不退;他们不求荣誉,却坚定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奋战到底。
500人的志愿者服务队,全部由医院家属子弟组成,党员突击队就是他们中的带头人,每次物资一到,在群里一招呼,几十个上百个人就来了,很快就能把物资搬完。
消杀防疫党员突击队,队长陈小强是有着近30年党龄的皮肤科军医,疫情暴发后,积极请战,未能调配一线,这名老将就自告奋勇当了消杀防疫组的组长。他带领突击队员每天背着25公斤的消杀喷洒壶,来来回回忙碌在院区的各个角落,一圈下来至少要4个小时。在他的带动下,儿子陈天奇也主动加入进来,成了院内为人称道的“父子兵”。
后勤保障党员突击队。物业保安组组长彭全领是一名退伍老兵,“共产党员就要做出自己的贡献”是这名老兵铿锵的誓言。他们的任务最重最累最危险,但却不为人知。每天要清理近百桶医疗垃圾,这些医疗垃圾不仅包含医疗废弃物,还有患者的排泄物,无疑是一个个被病毒填满的“炸药包”,稍有不慎就会引爆!
疫情期间,由于武汉市垃圾清运车告急,往日的自装卸垃圾清运车改成了普通的垃圾清运车;每一个垃圾桶都是240升的标准垃圾桶,要靠两个人才能抬上去,有时候人手不够,大家就一个个地把垃圾桶抱上车。“每抱一次,就是抱了一个炸药包。”
红区的“白衣战士”亲切地称他们是“杜富国一样的排雷手”。
靳桂明,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老专家,已退休6年多,当“集结号”吹响时,她找到医院:“我参加过抗击‘非典’的任务,我还有30年的感控经验,让我上。”主动请缨担任感控监管组组长。
王琼书,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为了以最快速度完成科室改造,达到定点医院标准,连续几天奔波在各个楼层点位,按照更高标准完成了改造病区的规范化建设。
刘孟丽,援助武汉市肺科医院医疗队护士长。面对首次出征肺科医院带来的巨大压力,她利用自己参加小汤山抗击“非典”时的经验,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科学分组、周密实施,协助科主任一天半就完成了开科任务,为危重患者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90后”护士舒纯、王欢,历时近18个小时,辗转2000多公里,义无反顾地回到抗“疫”第一线;“最美新娘”王艳,再次推掉婚期,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坚守阵地。
在困难和灾害面前,他们没有身份、不分年龄,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制胜!人人都是战斗员
医院200亩的院子,住着上千名病人,4600名员工,2000余名家属、子弟,生活保障、安全防护、正常运转本身就是问题。
最难的是医疗物资的筹措。一下子开设那么多传染科室,之前准备的防护服、口罩很快就用完了。最紧张的时候,全院的医疗物资只够支撑一天。
“总不能让战士们不带武器上战场吧?”卫勤部长何君带着几分悲壮地说。最后,他们发动各种关系找资源,上级机关也积极帮助他们想办法,经过多方筹措,就在即将弹尽粮绝的时候,终于联系上了一批医疗物资。“真是救人于水火!”何君事后仍然心有余悸。
为了打赢这场战“疫”,医院发动各级组织、各类人群,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战斗中来。
全院共设有6个食堂,30余名厨师,由于工作人员都不能回家,每天要准备20000份盒饭。为了这20000份盒饭,每天要有专人联系肉、蛋、奶和各种蔬菜,做好的盒饭要区分不同点位打包分装,病号饭要送到病房,医务人员的饭要送到工作岗位和外住的酒店,既要有营养,又要求保温,经常是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不辞辛苦,每次送下来,有时累得自己饭都不想吃。
保障部长罗玉华的头发也是几天就白了一层。但是,他和参加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们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们说:“一线医务人员都是我们的亲人和同事,我们为他们做点事,一切都值得。”
医院要求所有一线医务人员疫情期间不能回家,安排在周边酒店居住,当这九家酒店听说是中部战区总医院的“白衣战士”时,都表示愿意免费,并安排最温馨的服务。
一线科室的保洁员平日工作就很辛苦,疫情发生以来,更是吃住在科里,不嫌脏、不嫌累、不惧怕危险,一个人干着几个人的活。保洁员朱爱红,因为城市公共交通全部停运,提着个人的一大包生活物资,凌晨5点从家里出发,步行3个小时,回到科室要求上班,她说:“我把被褥和生活用品都背来了,你们救病人,我照顾你们,直到疫情结束。”
家属院停车场的艾福波师傅,自愿承担起车场的消杀防疫工作,尤其是进出车辆,每天都要几次喷洒酒精和消毒剂。
有人担心家属院的人不好管理,医院的几个老干部,就跟着工作人员一起做工作,宣传国家和武汉市的防疫政策,有的住户家里缺东西了,还会主动帮忙进行采购。
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每个岗位都是阵地,人人都是战斗员,冬尽春来,战“疫”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