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3月16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风 抗疫有传统 家人齐上阵 窦五玲一家三代党员坚守卡口执勤 你是我和女儿的骄傲 隆回兄妹创作抗疫歌曲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疫有传统 家人齐上阵

姐姐杨雯在抗疫一线。

▲ 杨云(左三)和小伙伴们向武汉驰援物资。

 

家风是一个家庭独特的传统,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追求。良好“家风”如同人生道路上的“灯塔”,始终照亮前行之路。一个人在家庭的环境中长大,其为人做事的风格上都会带着深刻的“家庭印记”,这就是家风的影响。

家庭中长辈的言传身教对下一代的行为习惯影响最大,南京杨云一家、包头窦五玲一家、南平雷炤旭和他的妻子、湖南隆回的兄妹二人,四家三代人在不同时期,不约而同地走向各自的抗疫岗位,源自根植于其家风中的爱心和责任感,正是这份爱心和责任感,让他们挺身而出、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并凝聚成疫情防控中坚不可摧的力量。

南京一家人:

父辈战“非典” 姐妹抗疫情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茹希佳

在江苏省南京市,有这样一个家庭,父辈战“非典”,姐妹抗疫情——2003年,“非典”肆虐之时,杨云的父亲在南京市江宁区卫生监督所工作,他毫不犹豫地冲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与疫魔斗争,“那时,我住校读高中,我姐读大学,也住校,就听妈妈说,爸爸整天不着家,抗‘非典’。”这是2003年,全民抗击“非典”疫情时,留在杨云脑海中,父亲的工作状态。家人奋勇在前、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从那时起就深深烙印在了她和姐姐杨雯的心中。

17年后,今年春节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唤起了杨云年少时的记忆,“我要和爸爸一样,投入这场战役,不能像白衣战士一样冲锋陷阵,至少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家的传统。”杨云暗自在心中盘算。

杨云的主业是做投资,恰好在自己的朋友圈内有不少人与医药产业相关,她决定调动自己的人脉资源,展开一场紧急医疗物资大调运。“大年三十那晚,我的好朋友、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教授王颢,参加了驰援武汉的医疗队,他告诉我一线防护物资比较紧缺,还发了几张自己戴着很普通的一次性医用口罩的照片,这让我格外担心。”杨云说,王颢刚去武汉的时候,因为物资缺乏,人手紧张,每天除了救治病人外,还要搬运物资,太辛苦了。

杨云被像王颢一样的白衣战士们舍身忘死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她顾不上休假,从大年三十那天起就默默地联系各种医疗物资的供货商,“一边在帮武汉前线联系紧缺医疗物资调运,一边就接到王颢所在的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接受社会捐助的消息,我第一时间便联系上了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物资保障组负责人,希望能为他们提供需要的储备物资。”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来到杨云公司采访,杨云的手机一直处于“热线”当中,“从大年三十起到2月20日,每天都在和前方联系,问他们缺什么,然后发动朋友圈向全国各地的厂家找货。”

在杨云的手机“备忘录”中,详细记录着各种前方急需的防疫物资:医用手套、三氯消毒片、紫外线消毒灯、耳温枪、耳温枪替换膜、84消毒液、防护服、面屏、眼罩、口罩……来到公司储藏室,还有一箱箱正在清点、打包的货物即将陆续运往湖北抗疫前线。

亲身参与到这场疫情的后方支援,让杨云时时刻刻感受到了父辈曾经战“非典”的那种豪情,“众志成城,彼此温暖。”目前,仅杨云个人就为抗疫捐赠物资近60万元。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每次要发货时,杨云公司的员工们纷纷自发前往,帮助打包、搬运、寄出。“为了防止防护物资受潮,大家在包装箱外细心地裹上了工业保鲜膜。为了给武汉同胞们打气,我们还写下了‘驰援武汉,与你同在,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留言。”

杨云在后方筹集物资,姐姐杨雯则直接冲锋在南京的抗“疫”一线。杨雯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工作,“1月23日,我已经请好年假,去超市采购年货,准备和老公一起去河南的婆婆家过春节。”杨雯说,采购好年货,刚到家,就接到了全员回岗待命的通知,没有丝毫犹豫,杨雯已经意识到了疫情的严峻,“我赶紧给老公打了电话,他是一名警察,肯定要值守一线,我们不约而同取消了回河南过年的打算。”果然,当晚,杨雯被派至客运站给返宁旅客测量体温,之后又驻扎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集中隔离点;她的丈夫则去了辖区内防控一线值守。疫情发生以来,隔离点看护、卡口执勤、测量体温,杨雯和她的丈夫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姐姐很勇敢,我也为她骄傲。”杨云边说边展示了姐姐身穿厚重防护服,“全副武装”到只剩眼睛的工作照片。

本来杨云的妈妈可以两边搭把手照顾第三代,但是,疫情防控期间,人员不能随便出门走动,杨雯的儿子只能自己待在家里,杨云心疼地说:“姐姐、姐夫都上了抗疫一线,11岁的小外甥只能自己在家煮饺子,啃面包,上网课,真不容易呢。”

其实,杨云自己也有一个8岁的儿子,“最近一个多月没时间照看他,却发现他变得懂事多了,前两天晚上,他突然跟我说,羡慕我能做这样光荣的事情,以后自己有能力了,也要和我一样。”杨云欣慰地说。

杨云的丈夫陈雷是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学校即将开学,他也一刻不得闲地为学生们筹措起防疫物资,既是联络人,又是搬运工,忙得不亦乐乎。

言传不如身教,两代人的抗“疫”经历成了这个家庭的特别传统,当有危难来临时,是根植于家风中的爱心和责任感让他们挺身而出、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如春风拂面、暖阳入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