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姑娘唐珊在工作中。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姜军旗
防护服上的“天门姑娘,山西唐珊”和湖北乡音,拉近了唐珊和患者之间的距离。也许正因为如此,她也更容易被每天听到看到的故事所触动。
37岁的唐珊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2月2日,唐珊作为山西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驰援武汉。
“湖北乡音帮了大忙”
“我是党员,科护士长,还是天门人,支援湖北抗击疫情义不容辞。”作为湖北人,唐珊很早就开始关注家乡的疫情,出发前,她就根据前线同事发回的“注意事项”,做了充足的准备,甚至提前购买了纸尿裤。
虽然早在春节前,就期待和老家亲人团聚,但唐珊没想到此次的“回家之旅”竟如此特别。“一出机场,看到武汉昔日繁华的街头空无一人,真的让人心酸,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的家乡生病了!但作为一名湖北人,能以这样的方式支援家乡,为家乡做点事,我觉得很自豪。”
飞抵武汉当晚,唐珊和同事们来不及休息,就进入岗前防护培训,直到第二天凌晨。培训结束后,医疗队便接到指令,和中日友好医院共同组队,负责武汉同济中法新区医院一个危重症病区。“共50张床位,目标就是危重症集中管理,降低危重症死亡率。”2月8日,山西医疗队独立接管C8东病区。“依然是重症管理,50张床位。但有了与中日友好医院合作的经验,独立接管病区后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不到两天时间就开始正常运行。”
全面接管病区后,医疗队员的工作量急剧增加,除了要完成输液、打针、抽血、动脉血气、雾化、呼吸机的操作,还要打水、发饭,帮助活动不便的病人处理大小便、协助翻身。“每天提前一个半小时从驻地出发去医院,加上穿脱防护服,下班后的清洁消毒,让原本4小时的一班,往往需要花费8个多小时。”
长时间的紧张工作和压力,不仅考验着队员们的身体,同时也是对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作为领队,在分组时,会根据专业、工作年限不同,老中青搭配;也会把性格开朗风趣幽默的人员分到各个小组里,这样对调剂团队的气氛,舒缓工作后的压力也是有帮助的。”
“护理工作不仅要照顾患者的身体,还需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呵护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湖北乡音就帮了大忙。”唐珊的防护服上写着“天门姑娘,山西唐珊”。为了和患者建立更加充分的信任,在病房里她都用天门话来沟通。“用家乡话沟通,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很亲切,也很亲近,他们愿意跟我多聊一些。”
不久前,一位即将出院的阿姨在和家人联系过程中,得知老伴因新冠肺炎去世。“阿姨心脏不好,家人希望在医院就告知她这个消息,如果有什么突发状况,医院还能及时处理。”为了防止意外,唐珊提前准备了急救药品。但看到老人号啕大哭的那一刻,唐珊还是感觉很无助。“只能默默地陪在她身边。”
“一人当‘兵’,全家骄傲”
大年三十是父亲的生日,虽然身处湖北,但3年没能回家给父亲过生日的唐珊仍然选择坚守岗位。“家人都很支持,父母也会叮嘱做好防护,吃好,休息好。每天无论多晚都会给父母打个电话报平安,等不到我的电话,她们不放心。”
“几天前你在眼前/转眼间你在天边/离别时拍拍双肩/转身已泪流满面……祝愿你和所有勇士/都能平安/天使就在我身边/从未走远……”丈夫杨昆的这份家书让唐珊很感动。“因为都是学医的,所以他也非常理解和支持。”在家书中,杨昆告诉妻子:“一人当‘兵’,全家骄傲,我们都以你为傲。同时,真切希望你做好防护,早日战胜疫情,平安归来!”
为了安心工作,赴武汉前,唐珊和丈夫把5岁的女儿送到了河南奶奶家。临别时,女儿缠着妈妈要一起搭积木、拼“美人鱼”。看着女儿拉着自己的衣角哭着说“妈妈不爱我了”,唐珊强忍眼泪告诉孩子:“妈妈要去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去守护他们的健康,他们更需要妈妈”。前几天,在和女儿的视频通话中,孩子告诉她,自己不仅会拼“美人鱼”拼图了,还学会了包饺子。“是奶奶教的,她说要等我回去包饺子给我吃。”那一刻,40多天没见到女儿的唐珊,瞬间泪奔。
到武汉的40多天,唐珊被全国各地援鄂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深深触动,也为在救护中感染新冠病毒离世的医护人员而痛心。
随着全国各地防护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疫区,武汉和湖北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在病区,作为领队的唐珊,每天除了以身作则为患者做好护理外,最重要的工作仍然是反复强调队员的安全防护。“我一定要把所有人都健康平安地带回家!”
“这次战‘疫’将成为我们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有一天国家再次召唤,我们依然会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迎难而上。”唐珊说,随着病区内患者病情趋于平稳,出院病人逐渐增多,唐珊和同事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武汉整体形势已经好转,我们也一定会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