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维
李俊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袁鹏
“给女儿打电话时,我从来不会问她想不想我这样的话,怕一问孩子会哭,我也难受。每次就总是问她些开心的事,比如玩什么、吃什么了等。”
李俊是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人民医院发热病区的医生,妻子朱维维是该院的一名护士。1月22日以来,朱维维和李俊把6岁的女儿托付给家里的老人看护,先后参加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朱维维在发热门诊,李俊则在隔离病区。一个多月来,这对战“疫”夫妻一直坚守在一线。
一线工作的苦与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当阳市人民医院成立了发热门诊,作为医院的骨干护理人员,朱维维首批冲在了战“疫”一线。
有近11年护理工作经验的朱维维,在发热门诊主要负责接待病人,协助医生引导病人做各种检查。这些工作看似寻常,其实极为繁杂辛苦。
疫情期间,发热门诊的病人很多,疫情最严重时,一天要接待120、130个病人,少的时候也有七八十人。特殊时期,不少病人都很焦虑,有些人情绪很激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班6个多小时的时间,朱维维和同事要花费比平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反复为病人做各种解释、咨询工作,带着病人在不同部门不停穿梭。
穿着防护服很不方便,这种体验,一线的医护人员有着深刻感受。
“6个小时不能吃、不能喝、不能上厕所、不能休息,像扎针这样的最普通不过的业务也变得格外困难,因为戴着手套和护目镜,有时连病人的脉搏都摸不到,操作只能凭经验。”朱维维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最紧张的那段时间,就想坐下来或躺一会儿,一句话都不想说,可是我们不能停下来。”
隔着玻璃的相遇
朱维维到一线不久,因疑似病人不断增加,当阳市人民医院组建了第三隔离病区,早就想参战的李俊毫不犹豫地递交了请战书。
有同事善意地提醒李俊,“你们两口子可是同时上一线呀,你可要考虑好。”
同事的提醒,让李俊一度有些犹豫,当时正是疫情最紧张的时候,李俊身体不是太好,曾做过手术,瘦削的他体重仅有100多斤。况且他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夫妻俩都上了一线,万一出现什么意外,李俊有点儿不敢想。
对丈夫的决定,朱维维也不是太情愿。李俊理解妻子的顾虑,但经慎重考虑,李俊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
“妻子当时有些难受,我就宽慰她,我们把安全防护措施做好,没问题的,放心吧!”
上“疫”线后,两人都是隔离工作、居住,虽然他们在一家医院工作,平时却难得见一次面。
一天,在病人通道,李俊隔着玻璃和一名来送病人的护理人员擦肩而过,偶然一抬头,看到那名护士身上写着朱维维,这才认出了妻子,赶忙和妻子打招呼。此时,朱维维也才认出眼前站着的正是自己的丈夫。
这是上一线后两人第一次见面,却隔着一层玻璃。
“你怎么来了,病人多不多?不要给我送病人来了!”那一刻,李俊跟妻子开了个玩笑。
医生的职业素养
对朱维维而言,工作的辛苦算不了什么。每天和患者打交道,她比别人更清楚,医护人员需要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除了工作中做好防护,她每天还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尽管如此,每次给父母、孩子打电话时,朱维维还是很纠结。在父母面前,她很少提工作的事,生怕他们担心。
事实上,看过电视上对抗击疫情的报道,父母已逐渐了解到这次疫情的严重性和病毒的可怕,但他们也尽量不在朱维维面前表露情绪。直到有一天,朱维维在给女儿打电话时,一向很乖的女儿在电话里哭着要妈妈抱,这让多日没有见到女儿的朱维维很难过,但她还是强忍着情绪,把女儿安顿给了父母。
挂断电话,朱维维偷偷哭了一场。“听到父亲在电话里哽咽了,我真是非常难过。”朱维维说。
李俊也哭过一次。那是蔡甸区人民医院女医生夏思思去世的那天。李俊和夏思思是一个业务群里的群友,两人没见过面,但因为业务讨论,他知道夏思思这个同行。
“身边的人就那样走了,那天我忍不住哭了。”李俊说。
和妻子一样,为了不影响工作,李俊在工作时,总会尽量化解一些负面情绪,注意把情绪调到最佳状态。
“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本职工作,就像军人上战场一样,不能说有危险了就不上,再危险也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必须顶上去,这算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素养吧。”李俊说。
“现在门诊和病区的病人一天天少了,但我们还会坚守一线,疫情不退我们不退!”朱维维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