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1月2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 性别平等主旋律与多声部的复合交响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性别平等主旋律与多声部的复合交响

——2019年度妇女儿童热点舆情观察与分析

编者按

2019年,保障妇女全面发展的政策频频出台,引发网友高度关注;新时期女性风采频上热搜,网友纷纷点赞女性力量。家暴、性骚扰等仍然不时充斥网络,舆论呼吁建立有效的防治机制,儿童利益最大化也需得到有效保障。展望2020年,主流舆论的声音将进一步增强,舆论以具体事件为切入点观察妇女网络舆情,对妇女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要求相关部门把握妇女儿童舆情规律,消除有误的性别认知,切实保护好妇女儿童权益。

■ 策划: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 执笔:特邀舆情观察员 南储鑫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努力下,2019年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成效显著,营造了良好网络生态,为妇女儿童网络舆情的应对和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梳理总结了党领导下的妇女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制体系进一步健全,各行业女性持续取得新成就,舆论予以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应该看到女性遭受家暴、性骚扰等网络舆情仍然不时充斥网络,舆论呼吁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机制,也需要在厘清性别权力结构的基础上提升政策制度的性别敏感。此外,儿童利益最大化需要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舆情观察员认为,网络舆论工作离不开对舆情规律的把握,通过对年度妇女网络舆情、儿童网络舆情的梳理,我们期待发掘并研究妇女儿童网络舆情的基本规律,为观察网络舆情并加强舆情应对提供经验借鉴,为做好妇女儿童工作、完善网络治理提供参考。

1 我国妇女发展和权利保护卓越成就获网民盛赞

2019年,《平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注重保护外嫁女合法权益,国务院印发妇女儿童保护的文件,各级妇联组织在预防、发现、推动解决侵害妇女儿童案件中积极作为,引发网友高度关注与讨论;申纪兰、屠呦呦两位女性获得“共和国勋章”荣誉,中国女排11连胜勇夺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新时期中国女性风采频上热搜。

——公众点赞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注重保护外嫁女的合法权益;国务院印发妇女儿童保护文件,让更多妇女和家庭享受生育保险待遇,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推动妇女就业;各级妇联组织在预防、发现、推动解决侵害妇女儿童案件中积极作为。人社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通知,要求在招聘时,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一系列制度机制建设获得公众点赞支持。以“九部门要求招聘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为例,网民除了点赞支持外,也呼吁要出台配套政策。

——妇女事业发展白皮书与70年成就舆论反响热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发布《平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舆论反响强烈。白皮书总结了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妇女事业发展取得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并采用翔实的数据资料,突显妇女在经济发展、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家庭建设、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的主体作用。白皮书还总结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与相关部门合作促进妇女发展的重要举措。白皮书发布后引发网络广泛传播,网友纷纷点赞我国妇女发展成绩。

——新时期中国女性的精彩和自信备受网络关注。申纪兰、屠呦呦两位女性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荣誉。中国女排11连胜勇夺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舆论对“女排精神”一致点赞,新浪微博@中国女排发文“中国女排3:0完胜阿根廷女排,11场全胜豪取第十三届女排世界杯冠军!”获得了11.1万次点赞,#中国女排#话题的阅读量达到了13.5亿人次,其影响可见一斑。此外,中国姑娘李子柒把传统文化和田园生活拍成视频上传网络,引发海内外网友高度关注,成为超级网红,生动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女性的精彩和自信。

2 舆论呼吁公共政策和制度提升性别敏感

2019年,“大连女员工试用期怀孕被辞退”等网络舆情事件表明,针对就业性别歧视和孕产期保护的制度,在执行中依然面临一些挑战。而11月6日滴滴打车公布了顺风车试运营方案,网民谴责滴滴打车仅限制女性乘客使用时间的做法,构成基于性别的区别对待,而且这种限制不具有合理性,经过舆论发酵,滴滴打车取消了这种限制。关于法律和政策中设置离婚冷静期、单身女性冻卵权等问题,也持续引发舆论关注。

——民法典离婚冷静期的设置应该附条件。2019年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民法典草案,就离婚冷静期等问题展开讨论,据说这一规定是为了避免当事人轻率、冲动离婚,维护家庭稳定。设置离婚冷静期的争议持续了一段时间,此次民法典草案的讨论也引发舆论热议。针对设置离婚冷静期干涉婚姻自由的担忧,一些评论指出,设置“离婚冷静期”的初衷,是近几年不断飙升的离婚率。数据显示,2019年离婚率超过38%,其中35岁以下人群占最大的比重,冲动型离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所以,离婚冷静期最初设立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干涉婚姻的自由,而是为了减少冲动离婚。为此,一些网民建议,应该明确一些情形的离婚登记申请可以不设冷静期,即“对于有重婚、家暴、遗弃、恶习等情形的,没有必要设置冷静期。”

——单身女性冻卵、未婚妈妈生育津贴等权利受关注。随着女性初婚年龄上升、选择单身生活的女性增加,一些人认为可以参考男性冷冻精子一样,支持单身女性选择冷冻卵子保障其生育权。2019年12月23日,全国首例“单身女性争取冻卵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当事人徐某以侵犯一般人格权为由将未给她提供冻卵服务的医院告上了法庭。支持者认为,对单身女性而言结婚是其自主选择的事情,生育权也是女性的基本权利。另一些人则认为,之所以医院不提供冷冻卵子服务,除了不符合相关规定之外,还和传统生育观不认可非婚生子女有关。

2019年8月28日,上海市高院受理了张某生育保险纠纷案的再审申请,引发舆论关注。此前的2016年,张某意外怀孕,当时她刚跟男友分手,在家人的支持下生下孩子,但是她申请《计划生育证明》和申领生育保险待遇时均被拒。张某先后起诉街道办和社保中心,引发关于女性生育权的讨论。

3 家暴事件背后的性别权力结构需引起关注

2019年,诸多家暴网络舆情引发关注。11月25日,美妆博主宇芽发布其被家暴的视频与自白长文。次日,2018年被曝家暴的蒋劲夫再次被披露对外籍女友施暴,都引发网友愤慨。上述家暴的网络舆情表明,有效预防、制止家暴和惩处施暴者,依然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其中,家庭暴力背后的男孩偏好和有误性别认知,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公众的男孩偏好情结或加剧家庭暴力。3月27日,一则12岁跨境女学童出境被查的新闻爆出,她背包里装着142管用于胎儿性别检测的孕妇血,传统文化中强烈的男孩偏好情结,依然对实施多年的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政策形成冲击。6月7日,初三女孩杨瑞立在家中被人杀害,凶手是其亲生父亲杨爱静。这个16岁女孩生前曾多次遭受父亲家暴,据悉重男轻女是施暴的重要原因。家庭暴力的本质是权力与控制,施暴者通常认为自己比家中其他的人更有权力,因此可以决定用任何形式处理及控制行为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人,特别是男孩偏好情结与家暴行为交织的时候,一些男性觉得自己“有权”来控制女性。

——警惕家暴背后PUA式有误的性别认知。“北大女生包丽服药自杀”事件引发全网关注,包丽男友牟某嫌弃她不是处女,表明即便是当今知名高校的学生,依然延续传统社会有误的性别认知。牟某不断给包丽“洗脑”,通过打压侮辱包丽,来显示自己的优秀,以此进行“精神控制”,这种操作与近年来很多培训班推崇的PUA即“搭讪达人”伎俩不谋而合。PUA宣扬教唆“约炮”“速推”等,在搭讪、约会和恋爱关系中,他们并不是在追求爱情,而是将对方当作“猎物”,以掌控、征服甚至摧毁对方的方式,彰显自己作为“男人”的魅力。事实上,这种教唆背后的逻辑,依然未能脱离男性靠占有女性资源多寡来证明自身价值的窠臼,如此狭隘、有误的性别认知,需引起重视和警惕。

4 警惕舆论关于女性公共空间安全的有误提醒

7月31日,女星热依扎穿着清凉现身机场引起了一场“中国女孩有没有穿衣自由”的讨论。类似公共空间女性着装问题,常占据舆论场,特别是一些女性受伤害后总会被质疑是不是“穿着太暴露了”。

——要纠偏那种为女性好的“善意提醒”。对于女性穿着清凉、性感,网友关于其“不得体”的指责,事实上是对那些被认为是“男性社会越轨行为”的污名和惩罚。正如19世纪伦敦街头无人陪伴的中产阶级女性常面临陌生男人的骚扰那样,“当父权社会中关于女性行为的规范经历变迁的时候,言语甚至身体骚扰成为对那些挑战和违背传统规范的女性的惩罚。”这种提醒可以不顾逻辑与事实,更多的是建构一种威胁和规训。5月27日,网友曝光安徽铜陵第十五中学东校区编印的防性侵教学材料中称,“抽烟喝酒的女性更容易被强奸”,该信息来源于2015年某地法官对3年内涉及162名被告人的151起强奸案做的数据分析,结论之一是“部分被害人存在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该结论被误读为“抽烟喝酒的女性更容易被强奸”,虽然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却被网络拿出来“吓唬”女性不要有越轨行为。

——从受害女性身上找原因会造成对女性的二次伤害。公共空间的一些女性受伤害的网络舆情,让这种有误的逻辑和谎言不攻自破。2019年5月24日,江西南昌的3名年轻女子在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上,突然遭到男子行凶,其中一名24岁女子遇害。正如一些网友感慨的那样,“她没有深夜出行,她没有穿着暴露,她没有情感纠葛,她没有独自一人……却依然被残忍杀害”。所以说,女性遭遇伤害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施暴者的暴力行为。那些所谓的“善意提醒”会压缩女性的生存空间,是时候对网络上这种有误或者说有毒的“吓唬”和“善意提醒”说“不”了。

5 女性受伤害舆情事件牵动公众

2019年,女性受伤害的事件牵动着公众的心,无论是出于同理心和受害代入感,还是围观以推动真相浮出水面,乃至从众心理,都推动着女性受伤害的网络舆情事件获得广泛关注,并推动公权力介入处理、完善运作机制。

——短视频成为女性受伤害舆情事件的重要传播节点。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成为诸多舆情事件的源头和重要传播节点,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日益显著,“广东鹤山女子家暴取证”“女子深夜遭男子殴打扒衣拖行”以及旨在维护财产权益的“陕西奔驰女车主维权风波”都是通过短视频传播的。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在后真相时代,短视频更符合人们‘有视频有真相’的固有观念,再加上音频、影像具象化的呈现方式较单一文本而言,更易对舆论产生直观影响,因此多元情绪和意见在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进行交流博弈时,更易导致舆情升级,成为舆情发酵的触点,也推动公安机关等公权力部门及时介入处理。

——高校积极预防和制止性骚扰、性侵害问题。相比较前两年的性侵害案件,2019年性骚扰舆情事件有所缓解,但依然屡被爆出。从“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院长戴某被曝性侵女教师”到“上海财经大学钱某被曝性侵”,再到“北大博导冯某因作风不良被举报”等网络舆情事件,媒体集中报道的同时,公众对于相关议题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攀升。网民的呼吁,除了要求严惩涉事教师外,还呼吁学校不能止于“反人渣”,更需要对导致师生权力不平等的环境有充分的反思和改进,明确性骚扰的定义和防治机制,有效解决因为权力威胁而无法曝光、不敢发声的问题。强大的舆论压力不仅推动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相关高校也及时回应舆论质疑,对涉事教师进行了严肃处理。

——莫让“放大女性问题”的质疑侵蚀性别平等的正当性。女性群体在权利保护方面存在共同的诉求,但群体内部也存在着分化,一些被网民认为“作死”的女性,也遭到舆论的强烈谴责。2019年7月30日,重庆一保时捷女车主李某与一男司机因行车发生冲突时的视频引发舆论关注,特别是其高调的行事作风让网民震惊。实际上,个别女性的“恶”,并没有否定维护妇女权益和推进性别平等,反倒更证明了性别平等不仅保护女性权利、强调女性责任,也是对男性权利的保护。不能任由放大个体女性问题和污名化“女权”的言论侵蚀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的正当性。

6 保护儿童权益最大化依然任重道远

2019年,贵州毕节“孤儿院儿童疑被性侵”、人贩子“梅姨”落网、上市公司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某被曝涉嫌猥亵9岁女童并致其轻伤,还有一些家长伤害孩子的网络舆情引发网民愤慨,虽然其中一些事件被证明是网络伪舆情,但是由此可以看出舆论对保护儿童利益最大化的高度关注。

——多起网络伪舆情彰显舆论高度关注儿童利益最大化。6月份,贵州毕节“孤儿院儿童疑被性侵”的消息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广泛流传,称疑似有幼儿园、孤儿院被重金贿赂,发生性侵幼儿的事件。后经公安机关调查,网上传播的照片均为嫌疑人从网上收集,信息系其编造。11月13日,广州增城区分局通报了人贩子“梅姨”案的最新进展,有关人贩子“梅姨”的图片在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如龙卷风一般广泛传播,但多地传出发现“梅姨”的消息,均被警方辟谣。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再怎么强调儿童保护也不过分,如何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一直牵动着社会大众的心,上述儿童事件虽然最后被证明是网络伪舆情,但是因为“儿童”“性侵”“拐卖”“盗婴”等关键词刺激舆情升温,舆论场的重心先是由网民共情再到真实性遭质疑,最后经公安等部门及时介入得以辟谣,这从一个侧面彰显了舆论对儿童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

——应明确孩子是有合法权益的“社会的人”。儿童权利的重要内涵是凡事要以保护儿童为本,但是一些家长没有理顺亲子关系,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当成了“出气筒”“发泄工具”甚至是惩罚另一半的手段,没有把儿童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合法权益的“社会的人”,由此引发网络舆情。1月5日,网络流传一段婴儿被女子疯狂掌掴视频引发网友愤慨,湖南衡阳警方随后的通报称,拍摄和打孩子的都是母亲魏某。魏某想用这种方式刺激丈夫刘某回家,后魏某投案自首。同样的事情7月份在广东惠东县上演,一男子用刀和烟头恐吓女孩,相关视频引发了网友大量关注,惠东县公安局表示事因妻子躲家暴跑回娘家,男子拍视频恐吓妻子。这种对孩子的暴力伤害问题值得反思。

展望2020年,舆情观察员认为,妇女儿童网络网络舆情仍将以妇女、儿童权益受侵犯为引入点,通过网络舆论场的发酵,推动公权力机构和公共政策回应。随着网络治理的深化和妇女儿童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主流舆论的声音将进一步增强。遵循妇女网络舆情的一贯反应模式,舆论以具体事件为切入点观察妇女网络舆情,呼吁在个案中实现公平正义,对妇女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延续传统性别观念的倾向仍会在女性网络舆情中不同程度存在,这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妇女儿童网络舆情的发展新形势要求政府、妇联组织、网络平台和社会各界履行好推动男女平等的职责,要在把握妇女儿童舆情规律和性别不平等权力结构的基础上,消除有误的性别认知,进一步建构男女平等的社会共识,切实保护好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持续发展进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