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市民在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的消费扶贫年货大集选购年货。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韩亚聪/摄
▲ 有利—— 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 激活—— 推动消费扶贫必须要激活帮扶人员、企业、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探索扶贫集体品牌的打造与经营,创新扶贫产品的销售体系。
▲ 保障—— 要加强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价格的监督,保障贫困地区销售产品或服务获得合理收益;强化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建立从产地到销地的全链条质量监控体系等。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韩亚聪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一场消费扶贫的“春风”正在吹遍大江南北——
北京召开2020年迎新春消费扶贫年货大集活动、天津市启动消费扶贫献爱心真情携手助脱贫活动、云南楚雄州举办电商扶贫新春展销活动、四川“消费扶贫专用车”带着金口河农特产品风尘仆仆抵达金华市……
这种“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扶贫方式,成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消费扶贫的倡议》……一项项政策的出台也预示着,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而如何继续壮大消费扶贫“朋友圈”,着力构建“可操作、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消费扶贫模式,仍需要各方力量的不断联合和探索。
销量高了,就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1月18日,星期六。
一大早,位于北京市南三环的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还未开门营业,就有不少市民在门口等候,他们是专门来这里的消费扶贫年货大集选购年货的。
“这里的年货质量都比较好,也有保障,而且还有很多优惠活动,挺值得多来几次的。”家住附近的李女士说,这是她第三次来到消费扶贫年货大集,因为前两次的购物体验很好,所以就再次光顾了。
9点30分准时开门后,很短的时间内消费者就遍布了年货大集,在各个展区的摊位前驻足选购。
在河北保定消费扶贫产品展区,河北徐小鹅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坡,正在忙着向前来询问的消费者介绍自己公司的产品。
徐坡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公司是通过政府间的接洽得到这次入驻消费扶贫年货大集机会的,在这里的消费扶贫年货大集上,公司产品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其实,销量高了也意味着产品加工需要更多员工,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就扩大了扶贫的帮扶人数,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据了解,此次消费扶贫年货大集包含了北京市扶贫支援7省区90个贫困县的消费扶贫产品,设置了100多个展示展销窗口,入驻近百家企业,展销年货种类达千余种,于1月8日在北京市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开幕,活动为期15天,至1月22日结束。
记者了解到,像北京市这样的消费扶贫年货大集活动,在海南、四川、山东、江苏、黑龙江等地都在如火如荼地举办着。
“北京市充分发挥北京特大型城市的消费能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新机制、社会参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让贫困群众钱包鼓起来、北京市民‘菜篮子’丰富起来。”北京市扶贫支援办主任马新明说。
有了长效机制,就有了稳定脱贫的“定心丸”
2019年1月,国办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着力激发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着力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着力推动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对于消费扶贫而言,特殊节点需要特殊行动,但更需要打造长效机制,这样才能够“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
在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二楼,西藏展厅、新疆展厅、青海展厅、内蒙古展厅、河北展厅、湖北展厅、河南展厅、巴东展厅里,熙熙攘攘的消费者挑选着心仪的产品。
与一楼短期的年货大集不同,这里的展厅常年营业,消费者随时都可以前来购物。
在西藏展厅,极具藏族风格的展厅装饰引人注目,来自雪域高原的食品、饮品、药品、饰品颇为畅销。
拉萨净土产品展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加告诉记者,他在这里料理展厅已有近一年时间,仅这间展厅就有来自西藏的8名员工,“我们的产品都是在西藏当地生产,然后运到北京销售,这样既带动了西藏当地群众脱贫,又让北京的消费者享受到纯天然的西藏特产。”
据了解,为解决常态化机制建设问题,2019年北京市启动了消费扶贫特色产业双创中心项目,建展示展销体验推介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大宗营销主题模式,引入双创资源要素品牌对接,促进受援地区特色扶贫产业发展。
制定实施方案,以购代扶、以分兑物,做好规划设计……探索消费扶贫长效机制,各地都在进行着卓有成效的积极探索。
在专家看来,如何在共赢中谋长远,是消费扶贫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合作经济研究中心博士杨旭表示,推动消费扶贫必须要激活帮扶人员、企业、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探索扶贫集体品牌的打造与经营,利用市场手段做好公益性集体商标营销,创新扶贫产品的销售体系。
有了联合和保障,就有了实现“多赢”的信心
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专门设置了京东扶贫采购点,消费者可以通过定产品、签合同、填信息、收发票实现“轻松采购”;
可以现场办理“北京消费扶贫爱心卡”,享受单笔消费满200元最高立减100元的优惠;
北京市大力开展“百千工程”,扶贫产品进100家大型商超、1000家中小专店。建成运营了三大线上平台。
……
正是这些便捷、优惠的“合作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前来体验。而要实现双“多赢”,对各方利益的保障必不可少。
消费扶贫既是公益行为,也是经济行为。据媒体报道,在以往的消费扶贫中,也出现过采购的产品“有品不优”“有产无量”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消费体验,影响了消费扶贫的可持续性。
“消费扶贫不是单纯的慈善,政府要做的不仅是搭桥,更要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曾寅初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家闫坤看来,保障好消费端的利益离不开对消费品的精准监管。
“要对消费扶贫企业及其行为进行精准识别,规范企业行为,为消费扶贫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价格的监督,保障贫困地区销售产品或服务获得合理收益;强化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建立从产地到销地的全链条质量监控体系等。”闫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