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评论员 莫兰
近日,一组4岁小女孩在教室门口“罚站”的照片戳中众多网友泪点,只因背后的故事太让人心疼。原来,孩子生病两天了,家里没人照看,当老师的妈妈只能把她带到学校。
通篇看下来,除了让人感慨这位老师是个好妈妈,也是个好老师之外,关于“爸爸去哪儿了”的疑问也在脑子里打转——毕竟全文只关注了“妈妈”这个家庭角色,没有一处提到“爸爸”。
尽管从报道中我们无从知晓这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但类似的叙事方式确实存在于不少新闻事件当中,但凡涉及育儿、家庭教育问题,母亲角色就“自然而然”地被推到了聚光灯之下;而父亲角色则置身于追光之外的黑暗中,被选择性无视。
当父亲角色在家庭责任中缺席,女性就被迫成为隐性单亲妈妈,不得不承担起“丧偶式育儿”的重任。由此,职业女性不仅一肩挑着事业,另一肩扛着家庭,小心翼翼地走着人生的平衡木,处境艰难而尴尬,还不得不接受“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灵魂拷问”。无怪乎有段子调侃说,已婚妇女最羡慕织女,整天在天上当仙女不说,关键是两个孩子还是丈夫带大的。虽是玩笑,却足见辛酸。
剥开这现象背后的逻辑,只有一条:养育孩子,只是母亲的责任。而逻辑的土壤,来自“男主外,女主内”的二元式家庭分工模式和社会对两性截然不同的评价标准:男性属于“外面的世界”,只有功成名就才算成功,不必具备兼顾家庭的能力;女性则必须“管好家”,无论事业如何成功,如果达不到一个好妈妈、好妻子的标准,那就是失败的。这样的评价标准不仅对女性不公平,也剥夺了男性享受家庭幸福的权利。
育儿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平衡事业与家庭应该是两性都要学习的功课,而不是唯独女性才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正如前央视主持人、某基金创始合伙人张泉灵面对记者提问时直言:只向女性企业家发问“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本身就是性别偏见。
我们也看到,性别平等的脚步一直在推进。例如,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男性企业家正在打破这种偏见——360公司董事长兼CEO周鸿祎曾在朋友圈坦承“我的人生竟然如此失败,没有任何意义”,并公开回应称,“最近状态不好,挫败感源自平衡不好工作和家庭的无能”。把家庭不幸福看作人生意义清零的严重失败,从中可以管窥男性成功观的转变,以及挣脱刻板印象茧缚的勇气。
年轻一代的男性更是如此。近日,宝宝树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家庭孕育方式白皮书》指出,“95后”正逐渐成为孕育生力军,从备孕到育儿的全过程,爸爸的参与度在提升:92%的宝爸或多或少会参与带孩子;30%的高线城市宝爸从生活起居如喂奶、喂饭、换尿布,到宝宝教育如讲绘本、唱儿歌等深度、高质量的陪伴,都比低线城市的宝爸们参与度更高。
这些改变令人欣慰。相信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爸爸”在新闻事件中现身,于家庭生活中全天候在线,深度参与育儿过程,在高质量陪伴家人的时光中真正享受到幸福。当父亲切实扛起“父职”的责任,家庭才会更加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