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营养是健康的基石,目前营养引起的健康问题已超越吸烟,成为全球人口残疾和死亡的头号危险。据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国成人超重率约30%,肥胖率为12%;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10%,肥胖率为6.5%;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超过25%,糖尿病患病率超过10%;居民动物性食物、食用油等摄入过多,已成为慢性病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当今国人蔬果奶杂粮普遍消费不足,盐摄入量普遍偏高,饮食消费观念还是以“白”为美味,追求过度加工的精米白面,导致营养不均衡和慢性病风险增加。专家指出,长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许多慢性病的元凶,营养健康必须要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加以重视,从吃上解决营养问题,是从根本上提高全民健康的最有效手段。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杨娜
《黄帝内经》有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在古代,人们就确定了饮食与人体营养健康的密切关系。到底什么是科学的营养呢?“营是谋求,养是养生,合起来是谋求养生”,日前,在北京召开的“食物与营养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对“营养”的上述定义,进一步反映了现代人对饮食健康的追求。
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各领域著名专家,围绕全球食物与营养改善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中国食物系统面临的挑战、营养导向型农业发展、中国粮食加工和食物选择需求变化等主题展开探讨,并对国人的营养改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营养引起的健康问题,已成全球人口残疾和死亡的头号危险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介绍,据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总产量2015年以来稳定在6.5亿吨以上,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70公斤,口粮实现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但目前中国居民直接消费口粮不断减少,动物性食品、蔬菜等消费大大增加,国人因营养过剩而患上的超重、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也日渐突出。据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国成人超重率约30%,肥胖率为12%;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10%,肥胖率为6.5%。动物性食物、食用油等摄入过多,已成为慢性病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从全球看,食物营养状况也不容乐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驻朝代表文森特·马丁介绍,2019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当今世界上有8.2亿人口依然处于饥饿状态。与此同时,全球还有8.3亿肥胖和超重人口,这包括6.7亿成年和1.2亿青少年肥胖人口,以及4000多万5岁以下超重人口。营养不足、超重和肥胖,以及微量元素缺乏共同构成了全球营养的三重负担。在全球化、城市化和收入增长的多重驱动下,营养引起的健康问题已经超越吸烟,成为全球人口残疾和死亡的头号危险。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连续发布实施了3部食物营养发展纲要。2018年8月,开始启动第4部纲要的研究编制工作,为中国今后15年国民食物营养与健康描绘一幅新的蓝图。
“希望营养不足基本消除,使营养性疾病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这是在未来15年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看来,营养问题所引发的各类疾病,还是应该从营养角度进行解决,要研发和供给面向特殊人群的专用食物。“整体上看,中国农业科技在解决数量问题上已具有很强竞争力,但是面向慢性病、亚健康等特殊人群的食物供给,我们的科技储备还相当薄弱。比如如何为1.14亿糖尿病人和1.33亿的慢性肾病患者,提供合适的主食、副食和整个的食物供给,针对孕产妇、婴幼儿、老年人,应急保障的特殊群体提供适合他们的食物、营养健康食品,我们还需要加强弥补这方面的短版。”梅旭荣说。
蔬果奶杂粮普遍消费不足,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上升迅猛
从最初的吃不饱到现在的许多人超重肥胖,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的营养健康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据了解,我国分别在1982年、1992年、2002年、2012年每隔10年进行一次涵盖31省(直辖市、自治区)、20多万抽样人口的全国性营养调查。调查数据反映,这些年中国人的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有很大改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三大供能营养素基本充足,能量基本能够满足需要。成人营养不良率、儿童青少年成长迟缓率等都在下降。但在生长迟缓率下降的同时,超重肥胖率也在快速上升,隐性饥饿、微量营养素的缺乏仍然存在。
丁钢强介绍,过去几十年间,中国人杂粮类和薯类“消费量”下降幅度很快,米面消费略有下降,杂粮类和薯类只作为主食的一种“点缀”。1982年我国每人日平均消费蔬菜量是300克以上,现在消费量则是300克以下,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每天摄入300到500克蔬菜、200到250克的水果,差距还是比较大。
目前中国人每人每日盐摄入量基本在10克左右,远远高于目标值每日6克以下。奶类消费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整体增加水平仍然是比较低的,以至居民每日钙的摄入量低于400毫克,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成人每日钙摄入量是800毫克。“我们要求每天摄入水产品能够达到40~75克,畜禽产品也是这个量,实际上畜禽肉类摄入量远远高于75克的高线,水产品摄入量连40克的低线都没达到。”丁钢强说。
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达到18.7%,其中,贫困地区6个月以后孩子的生长迟缓率要远高于城市和一般农村。此外,贫困地区儿童贫血率也远高于城市和一般农村。而且,目前农村地区脑血管患病率和心脑血管死亡率已高于城市。丁钢强建议,在未来食物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村地区也应重点关注。
“全世界每年71%的死亡人口跟慢性病有关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表示。有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2.6亿,糖尿病患者有1亿多。丁钢强介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我们高血压患病率只有7.7%左右,现在已达到25%到30%的高水平;糖尿病患病率在1980年只有0.67%,现在高达10%。有专家表示还不止10%,因为有很多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是发生糖尿病人数的3倍多,而此时已对心血管、心脏等造成很大压力,这些都导致政府和家庭医疗费用负担的上升。”
丁钢强表示,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不断推进及一些具体措施的落实,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将会越来越合理,希望通过食物结构的调整能够控制中国人的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势头。
不健康饮食习惯是慢性病元凶,营养健康需贯穿整个生命周期
现在很多中老年人开始注重营养健康,年轻人不以为然。樊胜根认为,营养健康必须要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加以重视。“儿童期营养非常重要,一旦1000天或5岁以前的儿童营养不良,会影响脑部及身体发育,或引发终身健康问题,后期完全恢复不大可能,所以儿童营养情况必须作为首要关注焦点。”樊胜根强调。在全世界范围内,约有1/3甚至更多儿童处于营养不良、隐形饥饿、超重肥胖,还有体重不足等。
长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导致一些慢性病的元凶。一些国家正在通过政策减少人们不健康的饮食消费,比如墨西哥、英国开始对生产含糖饮料的企业加大征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营养系教授Barry Popkin介绍了拉丁美洲人口肥胖率最高的国家智利的“政策效应”。他介绍,智利政府从2016年开始实行食品“标签法”。智利卫生部门对食品中的糖、盐、脂肪和热量都设定了标准含量值,如果某种食品超出了标准,那么生产商就要自行贴上“某成分含量高”的黑色标签。这些黑色标签必须贴在产品包装正面,且包装越大标签也要越大。同时,禁止在学校销售贴有标签的食品;禁止向儿童播放贴标签食品的广告,不健康的垃圾食品包装袋上不能印有卡通形象吸引年轻消费者。另外,广播电视只能在深夜播放垃圾食品广告,未来智利还会对垃圾食品征收重税。食品“标签法”实施3年后,智利人已将该标签作为购买食品的重要参考;同时食品业对近半数产品进行了改善,使其更有益于身体健康。
过度加工的精米白面,也导致营养不均衡和慢性病风险增加
樊胜根建议,从营养健康出发人们应吃全麦和全谷物。“像以前吃的麦包含麸皮,吃的米也是糙米,其实那种米面很有营养。但是现在居民买到手的米面全是精加工的,反而损失了很多营养,它是导致慢性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谭斌介绍,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经常食用富含膳食纤维和全谷物的食物,人的死亡率较低,心脑血管等发病率也比较低。早在2017年全球维也纳全谷物峰会上,35个国家的几百位专家就共同发起了全球全谷物宣言,号召人们增加全谷物的摄入。全谷物的膳食纤维含量都很高,比如小麦达到12%。谭斌说:“我们国家现在人均膳食纤维摄入量才10.2克,还不到每天25~30克膳食纤维推荐摄入量的一半。”
在谭斌看来,总体上中国目前的谷物消费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白”理念,比如米饭包子是越白越好,“我们1950年吃九二米、八一粉,就是100斤的糙米出92斤的白米,每100斤小麦磨取81斤面粉。现在平均出米率是64%左右,这样的变化值得我们反思”。
据谭斌讲,现在64%左右的出米率导致了稻谷里很多营养物质在过度加工中被浪费。米糠去除程度越高,大米就越白,营养成分丢失也越多,因为米糠中富含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此外,过度加工的大米往往去除了胚芽,而胚芽中富含维生素E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都是对人体有利的。“我们还需要克服传统的消费思维和惯性,从白米白面转变到全谷物的消费上。”谭斌表示。
从2017年开始,我国政府大力发展全谷物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但目前国内全谷物市场还缺乏标准和规范。谭斌说,目前,全谷物加工营养消费的体系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需要通过官方制定相关标准,政府机构、企业、公益机构和行业组织、社团组织以及学术机构来共同推动,减少因过度加工导致的粮食浪费,使消费者有理念并有机会购买到真正的全谷物食品,从吃上解决营养缺失,从根上提高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