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机构一次性的付款方式,成为消费者被套的主要原因
● 家长如遇培训机构强制超长时间预交学费,可向教育部门举报其违规行为
● 报名课外培训需签合同,付费后索要发票有助于了解培训机构的真实身份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韩亚聪
近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家舞蹈机构门店忽然关闭,一些学员家长围在门前,其中一位家长表示,自己刚刚交了两万余元学费,而这家机构负责人只在家长群中留下一份文件和一句“抱歉,确实太突然”。
再往前看,今年10月份以来,随着成立21年的老牌英语培训机构韦博英语成人业务闭店潮的蔓延,不到10天时间,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陆续曝出韦博英语培训机构闭店的消息,受此影响,面向儿童业务的“开心豆”也未能幸免。
近年来,教育培训市场需求旺盛,资金不断涌入。然而,有些培训机构融资后烧钱扩张,资金难以迅速回笼,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携款“跑路”。“套路跑”已成为贴在培训机构身上的“标签”之一。
没有心理准备的“危机”
往往是最后时刻,孩子和家长才能得到准确消息,甚至带着孩子来上课时才发现人去楼空。
对于媒体总结出的这一点,河南的白女士深有体会。“没有心理准备”,是培训机构忽然关闭时,她和众多家长的反应——因为仅仅一个晚上的时间,她给孩子报名的早教中心就关了门。
和白女士一样,很多家长都是在这个早教中心交了钱,办了卡,但没有消费过几次就遇到了机构“玩消失”。“有的家长刚办了上万元的卡,还没上过几次课,就遇到了这种事。”
尽管这家早教中心声明“将负责到底”,但依旧让很多家长看不透,为何就在几天前,机构工作人员都还在推销相关课程,并称有限时优惠。
北京市的一位小学生家长不久前也向媒体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她为女儿选择英语培训机构的时候,那家机构要求她先交钱“等班”,“满8人以上才能开班,然而两个月了,我们左等右等都等不到开班的消息。”她感觉到异样,想要退费,却被工作人员苦苦相劝,看她态度坚决,工作人员开始改口,要求她带着孩子听一节课再做决定。她越发狐疑,“感觉就是在拖延时间”。她最终通过“投诉”成功退费了,不久,果然看到那家机构关门歇业的消息。
这样的“奇葩遭遇”绝非个例。
据上海市消保委透露,2019年仅上海就有30余家培训类机构“消失”。这些消失的,既包括正常倒闭的机构,也不乏涉嫌恶意欠费、被物业强制关门的机构。而在全国范围内,企查查提供了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2019年共有1.2万家教育机构关停。
教育行业极其依赖现金流,一位教育机构创始人表示:“如果把公司的预收款停掉或者减少,背后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估计80%的教育公司都活不下去。”一旦如此,教培机构的信任危机将变得更加严重。
“超额”预收费用“陷阱多”
上海市消保委数据显示,2019年1月1日至10月11日,上海市消保委共受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8237件,其中,投诉量最多的,就是英语类培训。而培训机构的付款方式,明显成为消费者被套的主要原因。
投诉显示,培训机构大都将课程周期设置为1~2年,少数长达4年,相应的培训费用高昂,而多数培训机构要求消费者一次性付清费用。
对于培训行业的弊病,相关部门显然已经有了深刻认识,并发出了全面规范的信号。
今年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有的培训预付费过高、合理退费难,用户消费风险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校外线上培训质量、增加了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范。
而在培训费用的收取时间跨度上,许多培训机构与《意见》的规定相去甚远。
《意见》指出,按课时收费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60课时的费用;按培训周期收费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北京市民贾女士的遭遇显然“严重超时”。
据了解,今年7月底,她在位于朝阳区的一家培训机构为孩子报了将近2万元的课程(144课时),上了18个课时之后,在11月份得知培训机构关门的消息。
据这家培训机构的回复,如今“正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复课,肯定不会跑路。”
在全国范围内,这样预收费用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关门甚至跑路现象并不少见,引发了许多纠纷。
据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了解、统计,在各地家长和培训机构间发生纠纷,引发集体上门维权的,大多是因为预先收取了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培训费用。事发后,家长提出退费等请求,许多都难以得到合理解决。
“常态监管”和维权意识不能少
对培训机构“收钱、变老板、关门的套路跑”现象,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上海恒建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潘书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认为,这样的行为已经涉嫌诈骗犯罪。
潘书鸿表示,判断是否成立诈骗与否,有个基本条件,就是看其有没有违背诚信,虚构事实和非法占有财产。一个公司借培训之名,向不特定的民众收取培训钱财后,又不履行承诺,反而变更老板,又关门跑路,这在法律上,就属于诈骗。
“这种打着培训招牌的公司在设立当初就需要加强监管。”潘书鸿表示,要防范培训机构的“套路跑”,更需要加强“常态监管”。
遇到培训机构倒闭,家长该如何做?
北京市地平线律师事务所律师胡永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出现资金链断裂,很多是因为将学费挪作他用,甚至一些机构把预付费包装成理财产品,声称预交越多就可以得到越多的利息,以利息来抵扣学费。不过,一旦“投资”失败,就会血本无归。
胡永平说,家长在给孩子报名校外培训课时,要避免跨年预交费。如果培训机构强制超长时间预交学费,家长可以向教育部门举报其违规行为。
“报名课外培训要签合同,付费后一定要索取发票。”胡永平提醒家长,一些培训机构在合同上的机构名称跟在工商机构登记的公司名称不一致,而发票上通常显示的是真实的名称,索要发票有助于家长了解培训机构的真实身份。
胡永平表示,遇到“套路跑”家长有两个法律救济途径:一是通过诉讼解决。家长可以依据合同法和双方签订的合同,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承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二是向公安机关报案处理。有些培训机构从一开始就是利用教育培训的幌子,通过收取学员的预付学费来吸收公众资金,并将其挪用于其他投资,其行为已经涉嫌非法集资或诈骗。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请求其立案查处,并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