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图书馆是刘琛在哈佛最喜欢的地方
刘琛(中)参加哈佛肯尼迪领导力建设研讨会
“讲好中国故事”是她最看重的事。“10年间,我不断在各种重大国际国内会议上讲中国故事,能代表中国女性发声,我感到很骄傲。”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富东燕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路上,刘琛越做越起劲儿:9月,她的著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入选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10月,由她主持的“2018~2019加拿大政策发展报告”发布会暨一带一路与中加美关系主题报告成功举办;11月,在国际和平交流基金会举办的“远见·国际和平交流与发展论坛”中,她作为唯一的女性发言嘉宾,从多层面、多维度探讨当今世界复杂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刘琛,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除了教学和科研外,“讲好中国故事”是她最看重的事。“10年间,我不断在各种重大国际国内会议上讲中国故事,能代表中国女性发声,我感到很骄傲。”
冬日暖阳下的咖啡馆里,知性博学的刘琛与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侃侃而谈,谈中国的故事,讲世界的见闻,聊自己的人生。
野心勃勃要看世界
纵观刘琛的发展轨迹,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是:有想法、有规划、有设计、有视野。如何做到这般完美?
刘琛坦言,一本名著带给了她方向。“小时候我只是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我想去了解这个世界,但不知道方向。高考那年的生日,爸爸送给我一本《安娜·卡列尼娜》,他说让我到世界名著中去寻到答案。”刘琛一边回忆,一边说,“从此我好像就有了答案。”
为了去了解世界,她本科学了语言专业;掌握语言后,她觉得要用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于是在读研究生时学了国际传播和国际政治;在解决问题时,她发现自己的知识不够全面、不够新颖,继而在北大攻读了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专业,获得了博士学位;再之后,为了具备前瞻性的知识结构,她又把目光聚焦到国际发展的专题研究上,在哈佛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的学习。
“为了完善自己,我确实做了很多努力,吃了很多苦,不断地在挑战自己。”刘琛清晰地记得,自己在哈佛大学学习时的场景,“我经常一个人半夜走在从宿舍到图书馆的路上,唱着歌为自己壮胆;我几乎24小时泡在图书馆,经常记不清自己吃没吃饭,睡没睡觉;在学期末一项重大奖项的提名中,很多同学都把票投给了我,因为我是他们公认的最勤奋的人;即使我已经是教授了,为了攻克一些数据问题,我也会借来高中生的数学书,从基础学起……”
克服了那么多常人无法挑战的难题,现在回过头来看,刘琛说“自己很满意,无怨无悔”,她对记者笑了笑,补充道,“真心话。”
讲好中国故事是世界“刚需”
从网络上搜索刘琛的名字,得到的是一个个与讲中国故事相关的讲座消息,有的消息甚至是2010年左右的,刘琛是如何与“讲中国故事”结缘的?
刘琛介绍说,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国际知名度有了很大程度提升,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关注度;2010年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意味着,其他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在此前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水平。
“所以,2009年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刘琛强调说。就在那一年,她正好应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邀请在做相关研究,在研究中她发现一个问题:中国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世界的注意,但世界了解中国的刚需无法得到满足。“这种不平衡可能会产生很大的政策风险。”
“走出去后发现,世界对于中国的一些印象是不真实的。”刘琛举例说,2009年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国际会议上,有人表示,他们去中国观看奥运会时,得到了中国朋友的隆重宴请,他们质疑“中国还有那么多贫困人口,怎么能花这么多钱请客吃饭?”刘琛当时解释道,“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有朋自远方来,我们砸锅卖铁也会招待好朋友。”
“类似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误解,我经常会遇到。”刘琛意识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程度太浅,作为一个学者,自己很有必要帮助中国回答好这些问题。“一种使命感突然降临。”
于是,刘琛成功申报了当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开始研究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故事。
从2009年到2016年,刘琛的研究伴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迫使她不断调整、创新自己的研究思路。
为了把这项研究做得更扎实,从2009年开始,刘琛先后到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多国多地的高校进行了合作研究。“要想讲好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故事,必须‘在路上’,必须进行跨学科跨地域的学习。”
2016年,刘琛的研究成果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的出版而圆满结束。期间,她还就相关内容出版了多部专著,发表中英文论文近百篇……但在刘琛看来,中国在发展,世界在进步,这个选题未有终点,于是她再次成功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继续深耕世界视角中的中国。
多年间,刘琛深刻体会很多变化:我国对于讲中国故事从不那么重视到非常重视,我国同类研究选题在体量和重视程度上极大增加,世界对于中国故事的期待越来越强烈,“对我们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从‘讲中国故事’上升到‘讲好中国故事’。”
把中国女性发展讲给世界听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刘琛渐渐有了名气,各种国际会议的主旨演讲邀请纷至沓来——在哈佛大学亚洲能源安全和公共政策合作方面的会议中,她讲“中国的生态文明、绿色经济与亚洲区域合作”;在第七届世界政策大会上,她讲“中国走向全球化”;在中美贸易对话相关会议上,她讲“中美就业前景”。
很多时候,刘琛都是演讲嘉宾中的唯一中国女性,这让她感到很自豪。刘琛重视每一次演讲机会,她会尽力把自己的观点唱响会场内外。
在刘琛的演讲中,会着重提到要用全球化视野看待问题,她认为,在全球化视野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都给世界做出与众不同的贡献。目前,全球差异、隔阂仍然普遍存在,要实现共赢,唯有交流,唯有发展。她表示,以全球化视野看,建立和平、公正、包容的世界是亟待破解的课题。
对于讲好中国的故事,刘琛认为,世界正在渴望来自中国的有质量、有思想的声音,此时,凸显国际视野的、跨文化理念的、跨学科团队的、有战略高度的技术和人才是我们所亟需的。同时,中国在与世界完成对话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国家形象的展示,因为这是其参与国际竞争的最有效手段。
刘琛还经常用女性独特的视角,表达一位女性学者的声音。
在世界政策大会上,在讲到中国走向全球化对中国和对世界的影响时,刘琛重点谈的是妇女儿童可以切实获得的利益。会议结束时,主持人在点评中极力赞扬了她的发言。
“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促进男女平等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一名中国女性,我要让世界看到我们的努力、看到女性的风采。”刘琛说,“这是我的情怀,我的追求,我的热爱。”
在很多演讲中,刘琛都会尽可能为中国女性在世界的形象正名,“我要告诉别人,中国的女性早已不是好莱坞电影里面的‘缠脚’形象,中国女性在很多领域都已经撑起了‘半边天’,越来越多优秀女性脱颖而出。”“我要让世界从中国女性这个窗口看到崭新的中国。”
同时,刘琛也意识到,尽管中国女性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玻璃天花板”现象依然存在,“而我们要做的是团结起来,促进男女平等更进一步”。
只有热爱才能不断进步
在刘琛身上,记者看到了一个中国学者的勤奋、担当和作为,刘琛认为,这和自己的家教家风密切相关。
刘琛的爷爷、爸爸都是在各自领域很有建树的人,安于清贫、乐于奉献、任劳任怨。在父辈们的影响下,刘琛从小也有着这样一种情怀:无论自己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有责任有担当。
同时从爷爷和爸爸那里学到的,是要做个有追求的人。刘琛认为,尽管人很渺小,但人的追求可以不渺小,而她毕生的追求是“作为一个学者,要给这个时代留下自己的思想”。
刘琛还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只有热爱才能不断进步,只有热爱才能走出舒适圈,看到更好的自己。
刘琛认为,中国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既有国际视野,又能够创新的带头人;既能够看世界,又能够看未来的人才。她用这样的标准教导自己的学生,教育自己的女儿,更严格地要求自己。
“我的成长,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得益于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今后的日子,期待能为中国的发展、世界更高水平的全球化,贡献我的一份力量,以回报社会。”采访最后,刘琛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