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杨娜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早在2001年,党中央就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纲要》与18年前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有什么不同之处?新时代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带着一系列问题,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嘉言懿行
“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此次《纲要》与18年前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相比,增加强调了“个人道德建设”,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品行。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程红艳教授认为,《纲要》加上“个人品德建设”非常重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主要取决于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但是这些社会角色能否扮演得好,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拥有公正、关爱等美德,所以加上个人品德是符合人的道德发展规律的,同时也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的人格完善和道德自律的特点。
《纲要》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这几年,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复归。”程红艳介绍,许多中小学也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在程红艳看来,传统文化教育的复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孩子的美德培养作用很大。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研:一所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开展了日行一善和三省吾身两个特色活动。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有了更强烈的意愿去帮助别人,同时有了更强的意识去省察自己的行为。从孩子们写的日志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了孩子对父母的尊敬,恢复了孩子们对传统礼仪的重视。通过阅读传统故事,孩子们学到许多历史人物的榜样行为,而且,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厚德载物、重义轻利的古典人文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程红艳说。
家庭是道德养成的起点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教家风对孩子的成长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聪表示,中国具有良好的启蒙教育传统,实际上和家教家风有关。《易经》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蒙者,知之始也”。蒙童时期的教育正是人生成长的初始阶段,也是养成良好品德的实践起点。在我国古代,“家规家训”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著名的《颜氏家训》就曾明确记载:“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其意表明,家庭因素对于儿童早期认知的深刻影响。张聪认为,在今天这个“少子化”或“独子化”的时代,一个孩子的成长、兴趣等问题受到家庭内父母和祖辈几个成年人高度关注,孩子本身所受到的家庭溺爱非常之深,孩子自身的品德成长容易遭到一些阻碍。《纲要》所提出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通过优良家教家风涵养良好品德呢?父母应该怎样做呢?程红艳说,正如美国哲学家诺丁斯指出,家庭德育主要有四个途径: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第一,父母是孩子行为的榜样,父母沉迷于手机,却让孩子不玩手机,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父母要和孩子平等对话沟通,给他们讲道理,培养孩子的理性和意志品质;第三,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来实践,做好事,关爱他人,承担责任;第四,父母要赏识孩子,认可孩子的努力,鼓励孩子。而张聪认为,父母对于孩子道德的养成,不能仅仅看到小家还要看到国家。中国古代家文化十分重视“家国同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在要义,也成为涵养中国人道德品行的价值指向。父母要将儿童成长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融为一体,实现爱家与爱国相统一,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最终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是重要阵地
在张聪看来,《纲要》不仅将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评价,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而且更加关注不同学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同的道德养成过程,这对于指导今天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程红艳认为,学校是位于家庭和社会中的过渡性组织,这使得学校教育在学生品德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一方面,学生在学校里必须学习与他人共同学习和共同相处,为他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另一方面,学校也像家庭一样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风港,学生可以在学校中尝试,有了错误也会被给予机会去改正。所以,学校可以纠正孩子在家中可能养成的自我中心倾向,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勤奋、关爱、负责、合作、尊重他人等品质。但如果学校不太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学业竞争,也会带来孩子道德品质的缺失,会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者会倾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纲要》非常重视师德师风问题,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程红艳表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示范,对学生品德养成影响重大。“当前,在师德师风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有偿家教乱收费、体罚等。为此,教育部出台多个文件,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对师德失范行为重拳出击的高压态势。当然,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还是积极向上的,教师还是一群有着责任感和关爱意识的专业技术人员。许多教师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他们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脊梁。”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深刻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张聪认为,教师,于个人,是职业;于国家,是使命。无论从个体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良好的师德师风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将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不仅要跳出利益,看到人生的意义;跳出现在,看到未来;还要跳出自我,看到家国,承担好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