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12月1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知道 聚焦新时代新主题,推动妇女研究创新发展 盖·奥兰蒂:变废弃火车站为欧洲最美博物馆 思致道远:以哲学之思点亮生活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致道远:以哲学之思点亮生活

——读肖巍新著《织梦:问思新女学》有感

在新近出版的《织梦:问思新女学》一书中,清华大学肖巍教授以50余篇短文,“编织”起了其对“新女学”的持续探索。作者对社会中隐藏的不公正有着敏锐洞察,并高扬关怀价值,重视理解不同群体的特殊境遇。该书紧跟当前社会热点与学术前沿,以哲学的思辨与女性主义的敏锐洞察引导读者审视个体经验与社会生活,极具启发意义。

■ 刘天红

清华大学肖巍教授是《新女学周刊》长设栏目“肖巍专栏”的撰稿人。自《新女学周刊》创刊开始,“肖巍专栏”便成为周刊读者亲密而睿智的朋友。七年来,“肖巍专栏”聚焦女性议题,以哲学的思辨与女性主义的敏锐洞察陪伴读者审视个体经验与社会生活,鼓励读者以诗意的态度和关怀的品质安置愿望与情感。作为《新女学周刊》的一名小编,我有幸对自2016年7月以来“肖巍专栏”刊载的文章先睹为快,每每接收到主编转来肖巍教授的稿件,常暗自欢欣,因为她的每一篇文章都对准最新的学术关注点或让人深感困惑的社会话题,给我带来冲击。现在,“肖巍专栏”中的部分稿件结集为《织梦:问思新女学》一书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重新细细品读这些文章,依然常怀惊喜,时有被“点亮”之感。

将学术志趣融于日常生活

肖巍教授用Spin(纺织)这一融入了大量女性经验、情感与叙事的词,喻指女学研究的历程,认为“女性的生命、女学都是女性自己spin出来的”。以此而言,本文集中的每一篇短文仿佛成了作者Spin女学的根根“丝线”:跑步机上观纪录片所引发的关于治愈癌症的断想,深秋叶落中所引发的对生命伦理学的追问,女哲学家大会上关于女性主义哲学史、价值伦理的观点碰撞,与朱迪斯·巴特勒对谈产生的关于社会性别翻译的困惑……访学、读书、观影、沉思皆可入文,睿智的见解俯拾皆是,一并飨于读者,作真诚的交流。

因是短文,不必因需统摄于一个宏大理论体系的论证中加以刻意修饰,使得所有文章皆为即时所想,皆可随时捕捉思想的“闪光点”,保持了根根“丝线”的光彩色泽。作者将其学术思想与日常生活相融合,显现出一名女性主义哲学家对自身生活所持的审慎态度与对学术志趣的不懈探寻;因其“日常”,更能激发读者共鸣,引导读者过一种反思式地、追寻思想之美的生活。

对“不公正”的结构性反思

作为一名女性主义哲学家,作者对社会中隐藏的“不公正”异常警觉,对老人、儿童、残障人士、女性等面对的困境,均一针见血地予以指认。比如,在关于美国枪支案的讨论中,作者直言如果美国不开始禁枪,在枪支弹药的拥有并不均等的情况下,相对贫困的人口,如黑人、女性、穷人等便被置于他人的枪口之下。

与女性主义“个体的就是政治的”主张相一致,作者对于不公正的讨论均放置在社会结构框架之下,在作者的引介与论述中,身体、医学、精神疾病、贫困等都成为需要纳入社会权力结构与社会文化建构视角进行分析的领域。比如,作者关注医学实践中身体和生命所具有的政治含义;在精神健康的探讨中,特别注意到社会环境因素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并在与学者克里斯蒂的讨论中给出了“将社会障碍视为一种大脑疾病而不是社会问题,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与资本主义有某种共谋关系”的观点;在对贫困的考察中,也提醒我们关注贫困的政治和伦理价值观问题。

高扬“关怀”价值

正是认知到不公正的社会结构性,作者秉持其一贯地对“关怀”价值的强调,认为“公正和关怀的原则是女性主义应该从启蒙运动中继承的两种遗产”“关怀是最重要的道德价值,公正则是最低限度的关怀”。而面对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经常面对的将“女性”与“关怀”品质关联是父权制观点的诘难,作者援引女性主义哲学家夏洛特·维特“性别统一本质论”的观点进行回应,认为“关怀”不是女性的生物本质,而是基于历史和社会关系形成的女性的统一本质,进而引导我们摆脱那种认为“将女性与关怀、爱等品质相关联是危险的”想法。在对“关怀价值”的倡导中,作者特别强调“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关系是打开人类精神痛苦之门的钥匙,并结合儒家的人伦关怀思想,提出“儒式新关怀”的理念。

形式平等往往包含着境遇不平等,实现“关怀”需注重每一个人的经验、体验、感觉、差异和描述的价值。作者重视理解不同群体的特殊“境遇”。在认识论层面,反思“认知的不公正”,认为每一个认知者都是“境遇认知者”,认识者要培养自己的认识美德,使自己的认识和解释更具有包容性;面对后殖民主义视域下备受关注的跨国女性主义议题,提出应关注不同国家女性的境遇,否认全球女性都有一种相同而普遍的被压迫体验的观点,要求人们意识到西方帝国主义在知识和身份生产中的霸权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女性的体验出发亦应成为女性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点,在对中国女性学发展的构想中,作者明确提出,女性主义需要关注个体女性体验的意义,锻造新的思维方式。

细细品读篇篇充满睿见的文章,可以发现无论在对学术理论的阐述中还是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同情、理解、关怀、温暖是反复出现的词汇,这显示出一名哲学家的现实关怀。作者高扬“关怀”旗帜,对宏大话语保持警惕,对不公正的结构性原因进行解析,为陷于不同形式的“弱势”之中的个体提供了支撑。作者认为“女性应该是让人感到温暖的性别,如果不是,女性主义存在将毫无意义。”或许,“关怀”作为一种价值,一种品质,应是所有理论、所有人的品质,成为所有研究与现实干预的出发点。以此言之,将女性主义与“关怀”相连便绝不是“危险”的,而显示出女性主义理论的优越性。

前沿视线与经典设问

在《新女学周刊》所设的栏目中,“肖巍专栏”常在“前沿视线”栏目中出现,体现出对当前社会与学术热点的追踪与关注。文集所收纳的50余篇文章,都是紧跟学术前沿之作。比如,对女性主义未来研究议题的预测、对国际女哲学家关注热点的呈现、对赛博格的讨论等。作者还引介了不少女性主义的理论分支,比如对女性主义精神残障理论、女性主义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生命伦理学、女性主义新“自然”概念的介绍等。读之,让人思维开阔,更感叹性别研究成果之丰硕。

作者还对时下关注的经典性问题有所讨论,比如跨国女性主义、女性主义与启蒙运动、大脑的性别差异、儒家与性别平等的关系等。这些文章是探讨也是设问,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去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

哲学思辨之余,《织梦:问思新女学》一书更充满诗意飘飞的想象,引领读者超脱自身的现实处境,飞越到一方浪漫、温情、自由的空间中。这是思想的力量,也是作者诗意哲学的体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